水利史01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利史011

4 科技兴水 4.3河流泥沙运动力学 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 北宋年间河流泥沙运动理论的进展 潘季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理论贡献 河流动力学理论的应用 4 科技兴水 4.3河流泥沙运动力学 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 泥沙运动的观察 张戎对水流挟沙力的理论概括 《诗?小雅?谷风之什》曰:“相彼泉源,载清载浊。” 战国时人解释河水变浊的原因是:“夫水之性清,土者汨之,故不得清。”《尔雅?释水》并且具体解释黄河之所以含沙量高的原因是“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考工记.匠人》中说:“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 《管子?度地》说:“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则疾,至于漂石。” 4 科技兴水 4.3河流泥沙运动力学 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 泥沙运动的观察 张戎对水流挟沙力的理论概括 泥沙是否能被流水携带,还要看水流的速度与泥沙的粒径和比重。东汉初年王充(27~97)指出:“湍濑之流,沙石转而大石不移,何者?大石重而沙石轻也。”而相反的情况则是大哲学家老子所概括的:“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当挟沙水流静止下来的时候,便失去拖曳力和上举力,原来被流水挟带的泥沙随之沉降下来 晋代学者郭璞(273~324)对黄河之所以黄注解说:“潜流地中,汨漱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曾指出,以黄河为首的华北诸河多浊流,河水挟带的泥沙都是上中游被冲蚀的土壤。所以他的结论是:“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堙耳。”并且举例说,舜杀治水失败的鲧于羽山,这个羽山当时是在东海里,现在则在大陆,以为证明,正确地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他还认为,浙江温州的雁荡山诸峰挺立,“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 明代万恭曾在河一岸筑挑水坝,逼水冲刷对岸河道积淤,同时使挑水坝一侧堤防“渐淤渐厚,是以堤拥堤也” 4 科技兴水 4.3河流泥沙运动力学 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 泥沙运动的观察 张戎对水流挟沙力的理论概括 在公元前的几十年里,先后提出有分疏说、滞洪说、改道说、避让说、水力刷沙说等治河方略,其中王莽时代的大司马史张戎从河流泥沙运动理论出发所提出的水力刷沙说,在河工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他在阐述治黄方略时说: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顺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 4 科技兴水 4.3河流泥沙运动力学 北宋年间河流泥沙运动理论的进展 黄河演变规律 汴河木岸与水力疏浚 至和二年(1055),以散文驰名的欧阳修(1007—1072)曾应用水流挟沙理论来解释黄河的河床演变规律。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然避高就下,水之本性,故河流已弃之道,自古难复” 北宋文坛上著名的“三苏”之一的苏辙(1039~1112)对于多沙河流淤积、决口和河道迁徙规律有更明确的表述。他举出宋代决口地点变化的事实,进一步阐述了河道淤积先下游,后上游,再下游的循环规律。同时他还指出,由于决口后泛区淤积,地形渐高,导致再决口时下游河道和泛区位置的迁移。这种迁移在大范围上还具有往返摆动的规律。这些科学的认识,为近代泥沙研究所证实 元祐四年(1089)多次视察黄河的官员范百禄对黄河滩槽淤积则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在一份报告中他有这样的描述:“河遇平壤滩漫,行流稍迟,则泥沙留淤;若趋深走下,湍激奔腾,惟有刮除,无由淤积。”黄河的确存在“大水淤滩,小水淤槽”的规律。范百禄的认识是这一规律的最早表述。 * * 4.1水文学 4.2水力学 4.3河流泥沙运动力学 4.4土力学 4.5水利测量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4 科技兴水 地表水 地下水 水循环 水文测验 洪水预报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山海经》 《周礼·职方氏》 《禹贡》 《水经》 《水经注》 《水道提纲》 地表水 春秋时代 以周朝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以山川为纲目进行地理描述,提供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全书共记有300多条河流和湖泊,说明了各级河流的发源地、流向和汇注,粗略地勾画出北自黄河和海河,南至长江中下游的水系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 记述内容包括九州的主要山岭、泽薮(湖泊和沼泽)、川(通航河流)、浸(灌溉水源)、人口、农作物、家畜、特产等。其中对泽薮、川、浸等的系统记述,可以看作原始的水资源区划 4 科技兴水 4.1水文学 《山海经》 《周礼·职方氏》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