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矫正201012.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行为矫正201012

科学飞舞胡萝卜和大棒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伍新春 xcwu@bnu.edu.cn 主要内容 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二、强化:良性行为的形成与维持 三、惩罚:不良行为的暂时抑制 四、消退:不良行为的长久消除 行为矫正的对象:问题行为 (1)问题行为的性质 异常行为 + 有害行为 (2)问题行为的类型 (良性)行为不足 (不良)行为过度 行为不当(环境条件) ? 一、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问题行为的功能 获得关注:成就(正面-主动) 乖巧(正面-被动) 骚扰(负面-主动) 懒散(负面-被动) 逃避责任:成人通过抱怨而逃避劳动,学生因为搞破坏罚站而逃避写作业。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 积极刺激 消极刺激 给予 正强化 (连续/间歇) 正惩罚 撤离 1.消退 2.负惩罚 负强化 二、强化:行为的获得与巩固 表扬:着重于比较和竞争(表现优秀)——成人控制,外在动力 鼓励:着眼于进步和努力(能力发挥)——肯定自己,自我激励 让表扬成为鼓励: 1、成人表扬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 2、成人表扬的不含价值判断,不强调比较和竞争; 3、孩子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表扬; 4、孩子对成人的表扬没有期望或要求。 生活中的强化 做客夸女主人 儿童读书(捣乱)行为 列宁打碎花盆后主动认错 遇到困难,请教朋友A 儿童主动交往行为 对捣乱行为的警告 强化物的分类 消费性强化物 活动性强化物(Premack原理) 拥有性强化物 社会性强化物 错误使用 1、母亲夸奖小孩的偷窃行为 2、丈夫强化妻子的丢三拉四 3、母亲强化儿子的哭闹行为 4、同学强化他人的取绰号行为 5、教师强化学生的不守纪律 6、母亲收拾零乱的玩具 7、儿童的“口头革命派” 使用原则 1、 正确选择强化物 (1)?强力有效:容易获得,立刻呈现,不易满足,不费时间 (2)?强化多样: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强化物(个别差异) ? ? 2、有效实施强化 (1)真诚接纳孩子 (2)及时强化行为:积极方面;努力和进步 (3)描述具体行为(对事不对人) (4)物质强化与精神鼓励结合(语句变换) (5)少量强化,以防饱足 (6)不与惩罚混用 /不要表扬之后接着批评 ? 三、惩罚:行为的立即消失和暂时抑制 人为惩罚 后果惩罚 1、强调个人权威 重视社会规范 2、专制、不合理 明理、有原则 3、行为与行为者混淆 行为与行为者分开 4、强调过去行为 着眼未来发展 5、威胁、恐吓 尊重、友善 6、要求服从 给予选择 立即性-情境性-复原性 惩罚的类型 1、正惩罚 (1)体罚:非条件惩罚 A.施加厌恶刺激:鞭打,恶臭,高温,严寒等 B.进行厌恶活动:强迫体力劳动;身体自由限制 (2)斥责:条件性惩罚 A.否定性语言刺激或警告 B.否定性表情或姿势 注意:斥责有时可能起到强化作用! 2、负惩罚 (1)隔离:暂时离开强化环境(非排斥-排斥) 注意:a. 不理会被惩罚者的反抗行为,只进行身体引导;b.不进行任何强化,但应保障安全;c.时限一般为1-10分钟(5分钟),但不能在问题行为出现时结束。 (2)反应代价:某一行为后,去掉部分强化物 例如:图书过期罚款;违反交通规则罚款 注意:a.付出的代价必须有足够强度;b.立即付出代价或在告知处罚后延缓付出;c. 不能损害当事人的健康和人权 惩罚的弊端 施罚者 - 受罚者 1、引发不良情绪及攻击性行为(迁怒和攻击他人) 2、逃避和回避惩罚情境,并使惩罚物泛化(厌学,逃学,学校恐怖症,离家出走) 3、模仿惩罚的行为方式,在今后再现(相信强权政治) 4、导致惩罚成瘾和惩罚升级,并可能造成悲剧(反社会人格-退缩性人格) 5、只能抑制行为,不能形成新行为(不能做什么 / 应该做什么) 6、出现抵罪反应,降低道德感和责任感 7、施罚者出现心理困惑或情绪障碍 错误使用 1、惩罚良性行为(“不良行为”是“良性行为”的征兆) 2、将惩罚等于体罚,认为讽刺学生不是惩罚(伤害学生自尊心) 3、斥责后没跟上体罚,使得斥责失效 4、延缓惩罚,可能惩罚了良性行为 5、滥用惩罚(“不管三七二十一,打了再说”) 6、惩罚过于轻微(轻微责备——严厉谴责——轻打——严重体罚 ) 使用原则 1、惩罚物:强力有效(一次到位的惩罚;不能成为强化物) 2、惩罚的准备 (1)尽量为替代的满意行为创造条件,并使满意行为得到强化(强化-惩罚) (2)确定不良行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