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营管理登革热监测与控制课件
经营管理文档 豆丁友情提供 登革热监测与控制 慈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胡超云 2005年11月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约为700nm×30nm)、棒状(约为185nm×43nm)或球形(直径约为45nm),含单正链线状核糖核酸(RNA),长约11kb,基因组RNA的5’端有Ⅰ型帽状结构,3’端无多聚A结构。 病毒颗粒与乙型脑炎病毒相似,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与其他黄病毒属的病毒之间,如乙型脑炎病毒,在血清学实验中可有广泛的交叉免疫反应。 病毒的理化特性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 -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病毒的酚提取物仍然具有感染性。 登革病毒能在多种哺乳动物或昆虫的细胞系中复制,细胞系与毒株的不同,可使细胞致病作用轻重不一。登革病毒在1~3日龄新生小白鼠脑、猴肾细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细胞株内生长良好,并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但接种猴子、猩猩和其他实验动物,不产生症状。目前,最常应用白纹伊蚊C6/36细胞株作为分离登革病毒的细胞株。 免疫反应规律 首次感染的病例中,从发病第5天起血清中即可检出IgM抗体,1~2周内达高峰,此后缓慢下降至消失,可在体内维持2~3个月。检测到IgG抗体的时间在发病的第14天左右,14~21天达到高峰。 第二次感染时抗体产生时间完全不同于首次感染。 IgM抗体在发病后1~2天内达到远低于第一次感染的水平,然后很快消失,“一闪即逝”。 病毒血症期很短,产生IgG抗体的时间很快,在发病第2天即可检测到,并迅速上升到远高于第一次感染时的水平,此后缓慢下降,可以维持终生。 指导实验室诊断方法 首次感染 发病1周内血液:病毒分离 发病1周左右以后血液:IgM抗体 发病2周后血液:IgG抗体 二次感染 临床高度怀疑,但IgM检测阴性,进一步检测IgG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h至病程第6日,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 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3、传播媒介 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日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4、人群易感性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或多次感染。感染后只对同型登革病毒株有较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 地理分布 登革热广泛分布于有媒介伊蚊存在的热带、亚热带地域,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加勒比地区更呈地方性流行 亚洲流行严重的国家有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 我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澳门等地,云南也曾发现病例,在丛林猴、蚊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全球形势 全球约25亿(5分之2)的人群处于DF威胁中 WHO估计全球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50万DHF病例(其中大部分为儿童)需要住院治疗,至少2.5%的DHF病例死亡 1955年~1998年间共有80个国家向WHO报告发生过DF/DHF,共报告876万多病例 1998年,全球报告120万多例DF/DHF病例,2001年美洲报告超过609000例DF病例(其中15000例为DHF) 我国登革热流行概况 输入性流行 广东省1978年以来,连年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