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地中农药累积与净化
湿地中农药累积与净化
摘要:湿地具有去除农业生产排放物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属性。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农药,特别是难降解、高残留、高毒性的化学农药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在被湿地生态系统净化的同时,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概括了农药在湿地上覆水、土壤、沉积物和生物体中主要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效应,阐述了人工湿地对含农药污水的去除作用和去除机制,总结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湿地;农药;累积;净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737-06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残留农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湿地中,如大气干湿沉降、河水的流入和农业径流等。这些残留农药会对湿地上覆水、土壤、沉积物、湿地生物和湿地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破???作用。湿地虽然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能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污染物[1],但过量的农药输入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3]。目前,人们将人工湿地对农药的净化作为含农药污水进入下游水域之前的缓冲处理手段,很多人工湿地成为农业地表水径流和下游受纳水体系统的缓冲带,以提高地表水水质并减轻受纳水体的污染程度。因此,研究农药在湿地中的环境行为及湿地对农药的净化作用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1 农药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效应
1.1 农药在湿地覆水中的累积
湿地中的农药类型多样。相对于高毒性、难降解、半挥发性、生物蓄积性的有机氯农药等来讲,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酰胺类和三嗪类等农药则属于低毒性、易降解的农药,所以这些农药已经被开发利用并逐步替代有机氯农药。
不同种类的农药在水体中的溶解度不同,水溶性高的亲水性农药在水体中存在时间较长,并随着水流迁移。Blankenberg等[2]发现,人工湿地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退水后的农药残留率与农药的水溶性密切相关,低水溶性的疏水性农药利谷隆(Linouron)和草甘膦(Fenpropimorf)有较高的残留,而残留较低的基本上都是水溶性高的亲水性农药,如甲霜灵(Metalaxyl)。Laabs等[3]在可重复模拟控制试验条件下,对甲草胺(Alachlor)、阿特拉津(Atrazine)、毒死蜱(Chlorpyrifos)、硫丹(Endosulfan)、异丙甲草胺(Metolachlor)、丙溴磷(Profenofos)、西玛津(Simazine)和氟乐灵(Trifluralin)在潘塔纳尔(Pantanal)湿地水环境中的耗散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异丙甲草胺等疏水性农药耗散慢,可视为持久性农药。与温带地区或实验室条件下农药的耗散情况作对比,Laabs等[4]发现热带地区水生生态系统中农药的持久性并不显著低于夏季的温带地区,且农药耗散没有明显加快;相比之下,这些农药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土壤中的归宿却大都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比水生系统有更大的温差,还是由于农药在土壤中比在水面上有更强的挥发作用,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具有季节性水文周期的河流湿地而言,由于湿地周边土壤往往比较肥沃,是主要的农业用地。每当丰水期时,水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加强,农田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就会随农田地表径流进入到湿地水体中,从而导致湿地地表水体中农药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丰水期含量高于枯水期[5-7]。因此,治理湿地中赋存的有机氯农药污染时,应考虑湿地水文过程和有机氯农药输入路径的共同作用[8]。
1.2 农药在湿地土壤中的累积
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的农药除部分累积到上覆水中外,大量累积在湿地土壤中。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作用和迁移性决定其在滨海湿地土壤中的环境行为。Mersie等[9]和Seybold等[10]的研究发现,与农田土壤相比,滨海湿地土壤对多种除草剂的吸附作用强而解吸作用弱。Weaver等[11]研究发现,除草剂阿特拉津在饱和土壤中比在淹水土壤中降解迅速,而除草剂伏草隆(Fluometuron)的快速降解则发生在饱和且持久性淹水的条件下,这可能与化学和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有关。邵学新等[12]对西溪湿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的残留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HCH在柿园、竹园、芦苇滩地、菜地和其他(如鱼塘塘基、荒地和路边地等)5种利用类型土壤中的残留差异不大,而DDT在菜地土壤中的残留明显高于其他4种类型。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西溪湿地的菜地在历史上一直种植水稻,直到近几年才改种蔬菜,而水稻土中多施用DDT[13,14],所以即使到现在DDT在菜地中也仍有较高的残留。
1.3 农药在湿地沉积物中的累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