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会市新市区暴雨强度公式
引言
在城市排水建设中,雨水管渠的设计流量一般采用下式计算,即:
Q=ΨqF (1)
式中:Ψ——径流系数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
F——汇水面积,ha 。
编制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就是编制 q 的计算公式。根据上面公式 (1),可
以计算出雨水设计流量,为雨水管、渠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 暴雨强度公式模型
我国是以毫米/分钟来表达暴雨强度 I 的,因而
110001000i
q
10060
=167i (L/s/ha ) (2 )
而我国各地的暴雨强度公式的模型,可用下式来概括,即:
A1(1 ClgN)
i (mm/min ) (3 )
(t b) a
式中:N——设计降雨重现期,a;
A ——当N=1 时,设计降雨的雨力;
1
C——雨力变动参数,是反映设计降雨各种历时不同重现期的强度变化程
度的参数之一;
t——降雨历时,min ;
b——历时附加参数;
a——历时指数。
b 、a 两参数联用,共同反映了同一重现期的设计暴雨强度随历时延长而递
减变化的情况。
[1]
2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具有 10 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
计算降雨历时采用 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
90min、120min 共九个历时。由于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目前的设计标准
偏低,设计暴雨重现期有提高的趋势,这里重点分析大于等于 10 a 的重现期雨
强,设计重现期分别从 1 、2 、5、10 、20 、50 、75、90、95、99a 的统计。
取样方法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 6~8 个最大值,然后不论
年次,将每个历时子样按大小次序排列,再从中选择资料年数的 3~4 倍的最大
值,作为统计的基础资料。
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应采用频率曲线加以调整。当精度要求不太高时,
可采用经验频率曲线;当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或指数分
布曲线等理论频率曲线。根据确定的频率曲线,得出重现期、暴雨强度和降雨历
时三者的关系,即N-i-t 关系表。
根据 N-i-t 关系表求得 A 、C、b 、a 各个参数,可用解析法、图解与计算结
1
合法或图解法等方法进行。将求得的各参数代入公式 (3 ), 即得当地的暴雨强
度公式。
计算抽样误差和暴雨公式均方差。宜按绝对均方差计算,也可辅以相对均方
差计算。计算重现期在 0.25~10 年时,在一般强度的地方,平均绝对方差不宜
大于 0.05mm/min 。在较大强度的地方,平均相对方差不宜大于 5 %。
3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
由于降雨情况的差异,我国各地的暴雨强度公式 A 、C、b 、a 的值是各不
1
相同的。编制设计暴雨强度 q 的计算公式,就是根据本地区的降雨资料进行统计
分析确定 A 、C、b 、a 四个参数的值。
1
3.1 雨量站点及降雨子样的选取:
这次编制设计暴雨强度公式,是为了解决新会市新市区的雨水设计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