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芳邨当今美术界爱因斯坦
张芳邨当今美术界爱因斯坦
张芳邨出生于书画世家,毕业于中央美院。长期以来,他追求情怀豪放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关注绘画艺术元素自主的现象。1997年,他发现BZ画法;2006年,他潜心研究10年的BZ画法问世。这一画技的诞生,让画家放下传统的画笔和颜料,转而借助矿物质的化学反应呈现色彩瑰丽、形态多维的艺术作品。这一空前的绘画发明,让张芳邨成为颠覆人类美术史的绘画科学家。
发明“BZ绘画”
张芳邨从小天喜爱天文学,但受执教鲁艺的父亲的影响,他最终走上了绘画之路。考入中央美院后,他师从靳尚谊先生,学习具象写实绘画。但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他总觉得写实画法难以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书上看到一种简称为“BZ”的化学反应。从此,“BZ”科学将他引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所谓“BZ反应”,是前苏联科学家别罗索夫和柴波廷斯基在1959年共同发现,并以他们各自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化学反应原理。这种反应体现为一种化学振荡形态,又被称为“化学钟”。具体来说,在适当的催化剂如锰或铈的作用下,将丙二酸与溴化钾在皮氏培养器中混合,可以看到培养器中的溶液会不断辐射出颜色奇异的波纹,比如,溶液首先会变成蓝色,接着变成红色,然后又变成黄色,而且形状如波。如果继续添加物质,反应还将不断进行,颜色、形状还会不断变化。
红、黄、蓝是宇宙当中的三大原色,人的肉眼可以辨别出的所有颜色,都由这三种原色组成。张芳邨遵循BZ反应原理,将三大原色稀释到可发生反应的程度,然后将其浇在空白画布上,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自然生成色彩斑斓、构图混沌无序、呈波纹状肌理的艺术画作。
美国科学家施莱辛格曾说:“20世纪的科学将永远铭记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物理学家福特也认为,混沌论是20世纪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化学振荡是开启化学混沌论的一把钥匙,而张芳邨对BZ反应的认识以及将这一原理在绘画技法上的应用,是用混沌论为绘画艺术带来的一场革命。
“遗憾的是,最初BZ反应并没有引起科学界应有的重视,它一直被埋没了四五十年。??来,比利时籍俄裔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专门为此撰写了《确定性的终结》一书,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为振荡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科学界才对BZ原理提起重视。”张芳邨解释,他正是因为看了普利高津的书,受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加之个人反复研习、试验,才成功地将BZ原理应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实践中。
张芳邨透露,为了掌握BZ画法,他借鉴了绘画学、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宇宙学、物理学、自然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正是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又进行了无数次的绘画试验,最终才发明出BZ画法。回首这段往事,他由衷地感叹,BZ画法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2006年,张芳邨将研究10年的BZ画法正式介绍给世人,他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盛大的个人BZ绘画作品展。尽管当时很多人还看不懂这门绘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BZ画法是“天方夜谭”,但张芳邨对自己的BZ绘画艺术充满自信:“这种画分三个不同维度,左边、右边、正面,从三个侧面可以分别呈现不同的意象。而且,BZ画法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揭示大自然在几十亿年演变的规律和密码,堪称人类化学理论与美术技法结合的典范。”
从古至今,绝大多数画作都是画家用笔画出来的,而BZ画法则是通过科学实验,通过化学反应来形成奇异的艺术画面。每一场化学实验的结果各不相同,所以每一幅画作的三维成像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张芳邨的每一幅BZ画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BZ绘画并不局限于架上创作,它还可以在雕塑体、建筑桩、陶罐、瓷板等各类材质的表面上创作。目前,张芳邨已在利用BZ画法创作水墨画、油画、陶瓷画、雕塑等作品。他说:“万事万物,我都可以将其当作媒介进行BZ反应绘画创作。因此,我敢说,BZ绘画是颠覆人类绘画史的画法。”
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其色彩之所以能经过几万年的岁月变迁依然鲜艳如初,正是由于原始人使用了动物脂肪与天然矿物混合生成的调和颜料,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颜料。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画家,也仍在使用这样制作的颜料绘画。后来,人们又将蛋清、亚麻油与各种矿物研磨调和到一起,从而制作出比较现代的绘画颜料。而BZ画法所用的颜料,完全采用纯天然矿物,按照张芳邨独立发明的BZ化学配方,按比例配制反应而成。
张芳邨称,用BZ配方自然生成的画作完全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画面会在画布上呈现各种韵律与色彩,经过1至2个小时的运动后才能凝固。而在这段时间里,画面时刻在走动,在演变,而运动结束后最终呈现的画面,是连画家本人事先都意想不到的。
谈及这种神奇的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