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大气污染与控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_大气污染与控制

第四章 大气污染与控制 主要内容 一、大气结构和组成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四、大气污染控制及环境标准 第一节 概述 一、大气(空气)结构和组成 1、大气圈 在地理学中把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而旋转的大气层叫做大气圈。在通常状态下,可以认为从地表至2000-3000km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在大气圈中的大气分布不均匀,随着离地表高度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 按温度垂直变化的特点,大气层可划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大气结构 (1)对流层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高度,降低的数值并不相同。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气体密度大。 (2)平流层 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故又称同温层。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及高能粒子的袭击。 特点: 1)大气稳定。 2)平流层内垂直对流运动很小。 3)大气透明度高。 (3)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约55~85km间的一层称为中间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其顶部气温可达-83oC以下。对流运动强烈。 (4)暖层 从80km到约500km称为暖层。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增高而普遍上升,温度最高可升至1200℃。 2)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也把暖层称作“电离层”。 (5)散逸层 暖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为散逸层,也称为外层。 特点:大气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 2、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 恒定组分 氧、氮及微量的惰性气体,共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可变组分 大气中CO2、水蒸气的含量随地区、季节、气象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一般情况下,水蒸气的含量为为0~4%,CO2含量近年来已达0.036%。 不定组分 由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灾害所产生的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及恶臭气体。 3、大气污染 指进入大气层的污染物的浓度超过环境所允许的极限,使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危害生物的生活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给正常的工农业带来不良后果的大气状况。 1、大气污染源 按发生类型分: (1)工业污染源 (2)生活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污染源 (4)农业污染源 按排放空间分: (1)高架源: 在距地面一定高度排放污染物, 如电厂烟囱等 (2)低架源: 在地面上或离地面高度很低的排放源 按排放形式分 (1)线源 沿着一条线排放污染物,如汽车、火车等 (2)面源 在一个大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如煤田自燃的煤堆、密集而低矮的居民住宅烟囱群等 (3)点源: 集中在一点或在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如烟囱等 二、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按照污染物存在的形态 颗粒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按照与污染源的关系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则称为一次污染物; 若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所形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1、颗粒污染物 尘粒 一般是指粒径大于75?m的颗粒物。 粉尘 粒径一般为10~75?m,因能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又称为降尘。 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10?m。它们能长时间地悬浮于大气中而不沉降下来,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烟尘 一般粒径小于1?m(0.01-1?m) 雾尘 小液体粒子(粒径小于100?m )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大气中粒径小100?m的所有固体颗粒。 2、气态污染物 (1)硫化合物 污染大气的含硫化合物有H2S、SO2、SO3、硫酸酸雾及硫酸盐气溶胶等,但在大气中主要是SO2。 大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SO2可能超过一亿五千万吨,其中2/3来自于煤的燃烧,1/3来自石油的燃烧,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