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山、地震深部成因
火山、地震深部成因
“人们都以为魔鬼降临。一些人相信这就是世界末日的开始。”对于在1812年1月23日写下这两句话的乔治·海因里希·克里斯特来说,那场刚刚撕裂了密西西比山谷的系列地震不仅非常致命,而且难以解释。200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们仍未能破解这个奥秘——根据板块构造论,美国中西部根本就不是应该发生地震的地方。
地球上的“怪异”之地还不只这一处。苏格兰西岸海域的海底地貌,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非洲南部的穹窿构造……全球都能见到板块构造论所无法解释的地貌。
板块构造论从50年前开始被广泛认可,其中心内容是:地球的最上层——岩石圈或称陆界(厚度为60~250千米)由一连串坚硬的板块组成,漂浮在黏稠的地幔之上。这一理论是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率先提出的,他认为今天的各大洲形成于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古陆,它在两亿年前分裂并开始漂移。
魏格纳的理论最初被人嘲笑,但逐渐增多的证据表明地球表面确实在变化。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界开始接受板块构造论,认为它不仅能解释地球的多样化地貌,而且能说明为什么地球的大多数地震和火山活动沿着地表的一些带状地带——板块边缘——集中。在板块分离的地方,来自地幔的炽热物质上涌、冷却,形成新地壳,陆地上创生裂谷,海底则产生海脊;在板块汇聚的地方,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强迫山脉隆起,或者在地震活跃的黏性俯冲带(例如爪哇海沟,2004年12月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所在地),板块相互潜没到彼此的下方。
可是,到20世纪70年代,看起来无所不包的板块构造论再度遭到质疑。美国地质学家杰森·摩根原本是板块构造论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却成为最早质疑该理论的人之一。他认为,板块构造论无法解释夏威夷群岛的火山活动——这座群岛远离太平洋板块边缘数千千米。板块构造论对此的解释是,火山活动是由板块弱点导致炽热物质从地幔被动上涌而引发的。而摩根指出,有一根炽热的地幔物质柱从地下许多千米的地方逐步往上挤压,最终挤破地表,形成了夏威夷火山。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一些状况,摩根等人的“奇???怪论”开始被接受。在穿越不同密度和温度的物质时,地震波的速度是不同的。通过在地表放置传感器测量地震波到达的时间,科学家创制了地震波所经过的物质的三维图像并发现:在靠近地幔与地核(呈熔融状)交界处的地幔底部,坐落着两大堆非常炙热稠密的热化学物质,其中一个位于南太平洋下方,另一个位于非洲下方。它们每堆的直径都有几千千米,在每堆上面都有一根由更炽热的物质组成的超级地幔柱,而且看起来正上升至地表。
这一发现或许解释了南太平洋中间海底为什么高出周围地貌大约1000米,以及从刚果以南直到南非南部的包括马达加斯加在内的整片地区为什么比周围地貌高的原因,而这是板块构造论所不能解释的。地震波成像还揭示,较小的地幔柱从冰岛和夏威夷下面的地幔上升至地壳,这或许解释了这两大群岛的存在及其岛上的火山活动。
不管往哪里看,到处都有地球内部垂直运动塑造地球表面的证据。在板块构造论形成以后,随着资料的积累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板块理论的认识不断加深。
现在还不太清楚的是,这种机制是怎样工作的。板块构造论认为,沉降到俯冲带地幔中的物质在浅地幔中再循环,通过在俯冲带附近或更远的两个板块分离处的火山活动重新浮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利用地震资料得到的地球内部运动成像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原先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当板块下沉至地幔时,会引发地幔物质上涌。2011年,有科学家用电脑模型对俯冲带地幔进行模拟。结果显示,一旦一块俯冲板块到达地幔和地核交界层,就会挤压层中的物质,而这种物质与热化学物质堆相遇,就会在上方形成地幔柱。例如,潜没到阿拉斯加附近的阿留申群岛下方的俯冲板块可引发夏威夷下面的地幔柱形成,由此产生的热点为夏威夷火山增添燃料。
科学家还模拟了一个构造板块与其下面的地幔反向运动的情况。结果发现,如果这种剪切效应发生在地幔密度改变或上覆板块厚度改变的区域,就会导致地幔物质熔化并上涌。这一模型准确地预测了海底火山存在于东太平洋海隆(几乎与南美洲西岸平行的一条洋中脊)西面而非东面。地震波测量表明,西面的地幔和板块正在反向移动,而在东面却没有这样。这个模型还预测,剪切效应在美国西部、欧洲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和南极洲最明显,而所有这些区域的火山活动都远离板块边缘。
如果今天地球深处的动力学能改变地面地貌,那么同样的情形必定发生在过去。2011年,有科学家在苏格兰海域引发了一系列爆炸,以记录反射波,从而了解海底的情况,结果他们“看”到了隐藏在最近的岩石和沉积层下面的大约5500万年前的化石风景,包括小山、峡谷以及河流网络。通过分析河流随着时间而改道的情况,科学家发现,这片区域曾一度被抬离到高出海面近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