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和表达“志”的思想感情。
2、理解和掌握本文12个词语和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寥寂、遒劲、訇然、披纷、佑护、逶迤、苍穹、栖息、本末倒置、餐风宿露、精灵、捻、骸、粘连。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如何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将人与自然的深刻的思考,通过平静的叙述、描写、大胆的比喻传达给读者,从而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同学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懂得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努力做一个自觉的环保卫士。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讴歌高原红柳树的深刻寓意。
2、学习本文以含蓄隽永的语言、平静的语气、多种修辞手法、细致的描写而产生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的这种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1、领会本文标题和结尾的深刻含义。
2、准确理解文中把红柳比作冰山的含义和透过对红柳外表的描绘体味寓于其中的红柳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文章的深刻寓意。
2、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结合具体的段、句,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别人补充,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板书设计】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2)——雪域高原的唯绿:红柳(美、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3-19)——与毁灭红柳丛的过程
第一层(3-9):伐前动员(无知)
第二层(10-14):红柳特征,巨大根系(固沙卫士)
第三层(15-19):砍伐红柳(悲壮)
这三层是侧面描写,赞美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与奉献精神
第三部分(20-21)——令人深省的发问(红柳遭毁,情景凄惨)
【教学步骤】
一、预习提纲
1、通读课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红柳强大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和它对人类的贡献。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红柳、赞美红柳的关键词语和人们挖掘红柳的段句,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分析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每天关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吗?这几年来,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在天气预报中常出现一个天气现象预报——沙尘暴!当这种现象发生的时候,蓝天不见了,阳光也变得昏暗了。挟带着大量尘沙的风暴,肆虐地席卷我国西北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有时殃及半个中国。一个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的春天一下子成了沙尘的世界,有时大白天能见度只有几十米。它所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除了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还吞没了农田,危及交通。这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怎么造成的呢?谁是罪魁祸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板书:《离太阳最近的树》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1969年17岁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长达11年。1980年28岁转业回到北京从医,内科主治医师。后攻读文学硕士,1992年38岁以后开始专业写作,至今已发表作品达200余万字,先后获得各种文学奖30余次。长篇小说《红处方》是她的代表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全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通过描写红柳恶劣的生长环境和红柳的叶、花、枝,展示红柳的美和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详写砍伐红柳的过程(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为什么要详写?
明确:这一部分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三,极力叙写挖掘红柳前的“动员”,描绘了红柳巨大的根系和挖掘中“可怕的工作量”,意在从侧面赞美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红柳对人类的奉献精神。
提问:第二部分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3~9自然段):写挖掘红柳前的思想动员。故事的悲剧从这里开始。“我”与司务长的对白,充满喜剧味道,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在人们笑过之后再细回味,便感到深深的可悲和可叹。可见作者匠心独具。
第二层(10~14自然段):写红柳生长特性,着重写红柳的巨大根系(为下文写挖根艰难设下伏笔)。交代红柳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固沙。
第三层(15~19自然段):写刨掘红柳根的“可怕的工作量”,用费时、费力和使用“高技术”来刨挖红柳根,衬托红柳惨遭毁灭的悲壮与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通过提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戛然而止,结束全文,给人以警钟和鸣的永久的回味和记忆。
四、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开始于回顾三十年前的往事——初见高原红柳,后写被无情砍伐的经过,又后写砍伐后的凄惨情景,最后向人们敲响警钟,发出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呐喊。
五、课后练习
1、再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是按照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