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生日文化历史流变
中国生日文化历史流变
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是何时出现的呢?从古至今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中国上古时代,丧祭婚冠,即葬礼、祭礼、婚礼、成年礼是四大生命礼仪,并没有过生日。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清代,我国封建社会的户籍登记中从不记录人的生日,一般都是采取生年及岁数的登记方法。中国人过生日的礼俗到底发端于何时,已难以详考,说法众说纷纭;不过就现有资料来看,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应该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后期。
早在中国先秦时代,《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孩子生下来时,如果是男孩就在家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弧),希望长大之后能有远大志向;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手绢((巾兑)),意思是长大后要勤于家事,做贤妻良母。因此,男人的生日还有个专用名词是“悬弧之辰”,女人的生日就称为“设悦之辰”。
中国古代为帝王和诸侯祝寿的传统,很早就有记载,但并不是在生日举行,而是在任何酒宴朝会上都可以。例如,汉高祖七年十月(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群臣行“朝岁之礼”,“以尊卑次起,上寿脑行”。潘岳的《闲居赋》对此也有生动的描述:“称万寿以献殇,咸一惧而一喜。寿殇举,慈颜和。”
到了魏晋南北朝后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风操》对生日的记录就比较详细了,说当时江南地区的孩子一周岁时,家长都会宴请宾客,为其缝制新衣裳、洗浴搭伴,并把一些饮食以及珍宝玩具等物放到孩子面前,若是男孩就用弓、箭、纸、笔,若是女孩就用剪子、尺子、针线,让他们抓取,以检验孩子今后的“贪廉智愚”,这种风俗叫做“试儿”。此外,还会让小孩用脚踏红龟背,以祝其寿长如龟;以炒米糖抹其小嘴,以祝其“臭嘴去,香嘴来”。
《颜氏家训·风操》记载,周岁试儿后,只要父母双亲健在,每到这一日,都会置办酒食。而有些没有教养的人,虽然父母已不在世,赶上这一天,仍然要宴请宾客,狂欢痛饮,不知伤感。
梁孝元帝时,每到八月初六生日这一天,经常要“设斋讲”。“设斋讲”是源于佛教的礼俗,在自己生日时诵经、设斋以感谢父母生育之恩。尤其是母亲在分娩时要忍受巨大的痛苦,甚至会因此死亡,为感谢母亲之恩,到了生日就茹素诵经舍斋,为她祈福,称之为“母难之日”。不过自从梁孝元帝的母亲阮修容去世后,这种事就不再有了。
同样,在《隋书·高祖记》中,隋文帝也曾下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这里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杨坚的父母杨忠和吕氏,杨坚在生日当天要求举国吃素以此追思他的双亲。
父母过世不再宴请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朝初期,唐太宗反对把生日搞成“宴乐之事”。《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癸丑,太宗对侍臣们说:“今日是我的生日,民间以生日为喜乐之事,而我却以为这是感恩之日。父母生我养我,如此辛劳,怎么能够在父母辛劳痛苦的日子举办宴乐之事呢?这非常有违于礼法啊!”可见,虽然唐太宗反对将生日办成“宴乐之事”,但唐初祝寿的风俗已经在民间流行,另外也能看出宫廷祝寿活动的兴起。
中国帝王以生日为节日,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在唐玄宗时期,为皇帝生日举行宴庆活动的风气达到高潮。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文武百官上寿,请以玄宗生日八月五日那天为“千秋节”,君臣一同庆贺,而民间也以此为盛事,此后每年庆贺。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知道,以生日命名节日,是唐玄宗这个风流皇帝的首创,而历代帝王生日庆典如此之盛大,也是前所未有之事。
在此之后,唐朝皇帝都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日名称。如肃宗的“天成地平节”、武宗的“庆阳节”、宣宗的“寿昌节”、昭宗的“嘉会节”等等。每逢皇帝生日,全国休假三日,朝野同欢。唐代宗永泰二年,各道节度使共进价值二十多万两银的寿礼。群臣上寿时,由侍中代表群臣跪奏:“称千秋令节,臣等不胜大庆,谨上千万岁寿。”皇帝则举酒答道:“得卿等所献寿酒,与卿等内外同庆。”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的生日,还召京城父老饮宴,并置“寿星坛”,以祭礼老人星和角亢七宿,以后成为定例。杜甫曾以诗反映了皇帝生日庆贺活动:“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唐代皇帝的生日庆贺活动深受佛教影响。不少学者指出了,隋唐帝王开始大规模庆祝自己的生日是受到佛教徒庆祝佛诞节的影响。隋唐佛教鼎盛,佛陀是西方的圣人,有佛诞节;皇帝是当今的圣人,自然也要有圣诞庆祝活动。皇帝生日这一天,都要召集僧侣,举办佛教法会。肃宗上元二年九月“天成地平节”,在三大殿内摆置道场,“以官人为菩萨,力士为金刚神王,召大臣膜拜围绕”。
而至于当时的黎民百姓,过生日的习俗并不十分流行,许多人甚至很可能并没有记录自己的确切出生日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老百姓的墓志铭中记录生日的例子很少,直到南宋以后才逐渐增多。反倒是记录去世日期(忌日)的例子很多,应与祭礼与服丧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族谱中开始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