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气候3
钟老师地理课堂之欧洲西部 第三章 城市气候 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及其机制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大气水分效应 城市风场效应 城市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 §3-1 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及其机制 一、城市大气分层 二、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 三、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 一、城市大气分层 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 水平方向:城区及城市影响所达的郊区 垂直方向: 城市覆盖层 城市边界层 城市羽尾层(市尾烟气层) 乡村边界层 城市大气分层示意图 二、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辐射和气温 城市直接辐射和总辐射比郊区少 城市气温比郊区高,形成城市热岛 (二)风和湍流 城市的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定 城市空气多湍流运动,有城市环流和城市风 (三)蒸散和湿度 蒸散量和空气湿度比郊区小 蒸散:地面蒸发 植物蒸腾 (四)云和雾 城市云量比郊区多,尤其是低云 城市的雾比郊区多,有的是光化学烟雾 (五)降水 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 表3-1城市化产生的城郊气候要素差异 三、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 1、城市下垫面性质变化及其影响 2、大气成分改变及其影响 3、城市人为热释放及其影响 三、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 三、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 表3-3 不同城市人为热排放量 §3-2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导及其表示方法 城市热导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热导产生的能量基础 城市热导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城市热岛及表示方法 城市“热岛效应”(heat island effect)指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气温的现象。 ? 在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人为释放热量多的市区,形成高温中心。在园林绿地园或地带形成低温中心或低温带,城市绿地在冬季和夜晚起保温作用,在夏季和白天起降温作用。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一、城市热岛及表示方法 2、城市热岛强度:(△Tu-r):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瞬时、日均、月均、年均等)气温差值的大小(或等温线间距) 温度对比: ①同一时段城市与郊区气温的对比;(测点:代表性,典型性) ②城市发展过程中测站本身气温的前后对比;(以滤去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城市热导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㈠空间分布 1.水平方向: ①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地区 ②城市高温区内等温线稀疏,气温水平梯度小 ③城市边缘气温水平梯度大,等温线密集 ④城区内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也有高低之别。 2.垂直方向: 热岛强度随高度的变化因城市不同而有所差别地面 附近热岛强度最大,向上逐渐减弱,甚至出现负值 1.水平方向 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出农村、效区、城市的剖面,画出温度变化曲线图 曲线图的变化基本上是:由农村至城市边缘的近郊,气温陡然升高,形成“陡岸”,到了城市,温度梯度比较平缓,形成“高原”,到城市中心.人口和建筑密度增加,温度更高,形成“山峰”。 表3-5广州市流花公园与附近街区实测气温对比℃ ㈡时间变化 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主要是一种夜间现象---城乡冷却率的差异:21时为一天中最强,日出后减弱,午后13时最弱 明显的季节变化:因区域气候条件和城市人为因素而异 我国季风气候区,秋冬季大,春夏季弱 ? ㈢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 城市化程度越高,热岛强度越强; 因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不同而异; 与下垫面形状、街谷、城市布局有关; 因区域气候条件也有影响; 因天气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出现非周期性变化。 三、城市热导产生的能量基础 ㈠城乡热量平衡方程式: Qr=H+LE+G+A+P Qn+QF=QH+QE+QG+QA+Qp ㈡城乡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对比: Qn(Qr)=(S+D)(1- a)+QA↓-QA↑ 四、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 ㈠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影响: ⒈加重空气污染 ⒉影响取暖季节和能耗 ⒊影响城市积雪 ⒋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 ⒌夏季加剧城市高温酷热 ㈡防治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 §3-3 城市大气水分效应 一、城市空气湿度 二、城市的云和雾 三、城市降水 一、城市空气湿度 ㈠城市干岛:城市化的结果使城市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小于郊区,形成等湿线呈闭合状态的城市低湿度区。—城市干岛 ㈡城市湿岛:夜间(静风或小风)城区水汽含量比郊区大的“城市湿岛”现象。 郊区由于凝露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少。 二、城市的云和雾 城市化使云量增多,尤其是低云量 城市雾量大于郊区,尤其是浊雾 三、城市降水的变化及其影响 ㈠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 ㈡城市降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㈢酸雨 ㈠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热力对流,在水汽充足时,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摩擦阻挡(城市阻障)效应:城市参差不齐的建筑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