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吡蚜酮和啶虫脒混配对褐飞虱田间防效
吡蚜酮和啶虫脒混配对褐飞虱田间防效
摘要:采用25%吡蚜酮WP和20%啶虫脒SP两种杀虫剂及其复配药剂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 吡蚜酮WP 112.5 (a.i.) g/hm2、25% 吡蚜酮WP+20%啶虫脒SP (m∶m,4∶1)60(a.i.) g/hm2药后7 d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93.08%、93.41%;20%啶虫脒SP 22.5 (a.i.)g/ hm2药后7 d的防效为81.65%。
关键词: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吡蚜酮;啶虫脒;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3;S482.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752-0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主要害虫,虽然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迁入湖北省稻区[1],但每年9月中下旬褐飞虱才会暴发成灾(大暴发年份除外),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长期以来农民主要通过化学手段防治褐飞虱[2]。由于农民对产量的渴望和对害虫的零容忍度,导致化学农药持续、大量或过量、不合理地使用,致使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9]。
目前防治褐飞虱的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新烟碱类、吡啶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等,但是褐飞虱对这几类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明确吡蚜酮和啶虫脒两种杀虫剂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的防效,开展了田间试验,以期为褐飞虱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吡蚜酮WP由安徽麦兰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20%啶虫脒SP由山东恒利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25% 吡蚜酮WP 112.5 (a.i.) g/hm2;20%啶虫脒SP 22.5 (a.i.) g/hm2;25% 吡蚜酮WP+20%啶虫脒SP(m∶m,4∶1,下同)60 (a.i.) g/hm2;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16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50 m2,随机排列。
1.2.2 试验地点及施药方法 试验地点在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李四村进行,试验田为中稻田,水稻品种为广两优籼66,水稻采用育苗移栽方式,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低洼地、肥料、播栽期、密度、生育期、水层管理)均匀一致。在褐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水稻处于分蘖末期。采用WFB-18G型背负式喷雾器,将药液按要求稀释后进行喷雾,用水量??900 kg/hm2,施药1次。在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
1.2.3 施药前后的天气状况 在施药当天为晴天,微风,最高温度30 ℃,最低温度22 ℃,日平均气温26 ℃,但在傍晚时有阵雨。试验期间最高温度30 ℃,最低温度21 ℃,日平均气温27 ℃。
1.2.4 药效调查方法 试验前进行虫口基数调查,施药后3、7 d分别进行虫口调查。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法调查5点,每点调查2丛,摇动或拍打稻丛,统计白瓷盆里的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分别于施药后3、7 d观察水稻生长情况,看是否有药害发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药后3 d防治效果
药后3 d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34%、59.51%和68.24%,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混用药后3 d的防治效果高于25%吡蚜酮WP和20%啶虫脒SP单剂的防治效果。
2.2 施药后7 d防治效果
药后7 d的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1可知,25% 吡蚜酮WP、20%啶虫脒SP、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08%、81.65%、93.41%,防治效果明显高于药后3 d的防治效果。25%吡蚜酮WP+20%啶虫脒SP混用减少了用药量,且防治效果明显高于20%啶虫脒SP单剂的效果。
2.3 安全性调查
药后3、7 d观察,各处理区水稻生长良好,无药害现象发生。
3 小结与讨论
吡蚜酮是瑞士嘉基公司开发的第一个新型吡啶类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粉虱、飞虱具有较好防效;吡蚜酮对捕食类鞘翅目害虫、半翅目、脉翅目等害虫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害虫产生直接毒性,害虫接触到吡蚜酮就会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即停止取食,饥饿而死;吡蚜酮与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无交互抗药性;目前已有报道表明褐飞虱对吡蚜酮产生了抗性[10,11],但本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与速效性药剂混用防治田间抗药性褐飞虱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