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资源利用绿色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现资源利用绿色发展

实现资源利用绿色发展   “做低品位资源,过高品质生活”。邱院士工作、科研之余在松韵咖啡厅泡上一杯清茶、磨煮咖啡喝便也成了他的享受。   作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他曾创下了不少全国甚至世界第一。他在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蜚声海内外,特别在低品位硫化矿生物冶金方面的研究成就,更是当之无愧的学界头牌。然而,他的成就远比他的名声要丰富,他的生活远比他的研究要温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迈克尔·J·本特鲍弗教授评价他是“做低品位资源,过高品质生活”。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冠周。   大宝山中结下的缘分   邱冠周是广东大埔人,与新中国同龄。年少时,聪颖好学、学业成绩优秀的他在文史方面似乎更有天赋与兴趣。高二时,他尝试参加了高考,报考了当时中山大学中文系,对于这段经历,邱冠周至今唏嘘不已。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人生轨迹会是另一番样子。   高三这一年,“文化大革命”来了。高中毕业后,邱冠周当过农民、中学教师,其间还下功夫学过一年的中医。1970年,21岁的邱冠周到广东大宝山铜冶矿厂做了一名工人,因为“当矿工每个月有54斤米”。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里,能够吃饱饭的诱惑实在太大。然而,就是在这里,邱冠周与矿物工作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又能下苦功夫的邱冠周工作起来十分卖命,“我很珍惜那个工作的机会,25磅的铁锤,我一次能打100多下。”邱冠周的用心和勤奋受到了厂里的重视,1972年,他被选送到广东工学院选矿专业学习。学成后他又回到了工厂 。工厂的历练使他收获颇丰,实践经验成为他的优势。回忆起这段经历,邱冠周欣慰地表示:“这对我后来搞科研发明,尤其是搞技术转化,实现工程化,很有帮助,因为书上说可以做什么,但并没有说怎么做。”   1978年,邱冠周进入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之一)学习,师从我国矿物加工领域专家胡为柏、两院院士王淀佐。在中南矿冶学院,他接触到了系统、先进的矿物加工理论,极大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他的博士论文《微细粒矿物浮选理论及工艺研究—粗粒对细粒浮选的载体、中介、助凝效应》“完成了细粒矿物回收的理论研究,并实施到了工业生产。”邱冠周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87年,邱冠周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博士。当时回广州工作的机会很多,待遇也要好得多,但是,邱冠周觉得“回去是搞经济不是搞矿了”,于是,他留了下来。那时的邱冠周信心满怀:“要为下个世纪矿物资源开发利用寻找新的理论准备。”   打开资源利用的“天堂之门”   邱冠周研究的矿物加工工程,最初叫洗矿、选矿,现在叫矿物加工,简单说来,便是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等方法,将有用矿物和脉石(无用)矿物进行分离,为进行下一步冶炼工作做准备。   最开始叫“洗矿”,因为当时技术水平低,只能找到很明显的矿产,只要把碎散矿石洗下表面细泥实现分离就可以了;“选矿”,就要根据矿物性质,将矿物进行分离、分选;到了“矿物加工”,技术含量就高了,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很多矿石品位低,难以利用。在低品位的贫矿中,矿物加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有有色金属资源的70%都是低品位、原生、多金属复杂矿,邱冠周所做的事,便是从这些低品位的资源中,最大程度地“淘”出宝来。“解放前,中国有色金属年产只有1万多吨,现在是2000多万吨,产量世界第一,这个领域的研究不变成一个学问怎么行?”这也是邱冠周执着于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如何解决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如何解决矿物的深加工问题,成为邱冠周30多年来科研生涯追求的目标。   1990年,邱冠周开始了改造直接还原铁传统生产工艺的探索。他下矿山、进工厂,吃了不少苦头。   经过12年艰苦努力,核心技术之一的“复合粘结剂”终于研制成功。紧接着,邱冠周又建立了热球入窑、优化风煤比、提高窑内压力等热工体系,大幅降低了还原粉化率,有效解决了回转窑容易结圈的难题。为使研究成果尽快用于工业生产,邱冠周在成功完成工业试验后,在1998年初将“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用到了实际生产中。但由于设计改动了两套工艺,生产不顺利,引来诸多非议。邱冠周顶着巨大压力,经过5年试验,终于在北京密云矿山公司取得成功。生产实践表明,新工艺生产线运转良好。与传统工艺相比,该生产线投资减少30%,产量提高60%,节煤30%,节电约20%,降低成本21%,废气排放减少40%。设计能力为年产6.2万吨的回转窑,实际年产量已达9万吨以上。   2005年,由邱冠周主持发明的“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新工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和团队的研究也把我国的矿物加工理论与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世界领先行列。   但邱冠周说:“以前的成果,我都不满意,那些只是开场锣鼓。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