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5讲流浪人,若到斯巴......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一、介绍作者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二、题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铭文的起句,“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在黑板上。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伤兵则充当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小说已此为题,揭示了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是使许多青年成为战争炮灰的根源。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三、小说三要素
环境:战地医院,盟军攻入德国,夜晚,火光冲天,炮声不断。
人物:“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到底受的什么伤,究竟在什么地方。
四、整体感知
开端(1—15):盟军攻入德国,“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
发展(16—45):“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
高潮、结局(46—53):“我”终于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也辨认出原来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五、主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卖命的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断定自己受伤后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例:(2014·山西运城检测)阅读理解。
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像一般的美术教室那样,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有一排窄长的高窗户。从这些凳子和高窗户上能看出什么来呢?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如果我在这个小天地里呆过,我能不回忆起什么来吗。因为这是我八年来学习画花瓶和练习写各种字体的地方,有细长精致的罗马玻璃花瓶出色的复制品,他们由美术教师陈放在教室前面的架子上,还有各种字体:圆体、拉丁印刷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我最讨厌这门课了。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能把字描好。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诅咒的,我所憎恨的又在哪里呢?我回想不起什么来,于是默默地摇摇头。
那时,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
我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弹一下。我想,他们大概把我的胳膊捆在身上了,捆得这么紧,使我动弹不得。
我把第二个烟头啐了出去,落到干草垫之间的过道里,我试着要活动活动胳膊,可是疼得我禁不住要叫喊起来。我又叫喊开了,喊一喊就舒服多了。另外我也很生气,因为我的胳膊不能动弹了。
1.这几段文字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2.读了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受伤后的“我”情绪怎样?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3.小说为什么对学校里的艺术作品进行大量的、反复的描写?
4.比较阅读《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基础演练
(2014·山西运城检测)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现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本多夫有三所文科中学:腓特烈大帝中学、阿尔贝图斯中学,但这最后的一所,第三所,也许用不着我讲,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在腓特烈大帝中学的楼梯间里,老弗里茨像难道不是特别华丽、特别大吗?我在这所中学读过八年书。那么,在其他学校里,为什么不能在同样的地点也挂上这张像呢?而且也这么清晰、显眼,你一登上二楼,它就立即映入眼帘。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我在想: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