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服降糖药疾控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内分泌1科 康胜群 概 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长期发展可产生严重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导致许多器官出现功能异常甚至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状态时还可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 糖尿病分型 Ⅰ. 1型糖尿病(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A. 免疫介导:急性型,迟发型 B. 特发性 Ⅱ.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 或胰岛素缺乏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Ⅲ.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A.遗传性β-细胞功能缺陷 B.遗传性胰岛素作用缺陷 C.胰腺外分泌疾病 D.内分泌疾病 E.药物和其他化合物 F.污染 G.少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H.伴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Ⅳ. 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 糖尿病教育 饮食控制 运动治疗 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治疗 2、胰岛素治疗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口服降糖药的合理应用与再评价及新药进展 理想的口服降糖药物 良好持久的血糖控制 可灵活用于单药治疗 联合治疗 良好的安全性 减少胰岛素抵抗 改善 ? 细胞功能 减少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 减缓或逆转疾病进程 口服降糖药适应症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2型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则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合并感染、创伤或大手术 妊娠 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磺脲(SU)类 双胍类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 非磺脲促胰岛素分泌剂 DPP-4抑制剂 口服降糖药的作用部位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第一代:50年代始于临床,包括甲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 第二代:60年代末用于临床,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及其控释片、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波脲。 第三代:是80年代的新产品——格列美脲,国外的亚莫利,国内的代表产品万苏平。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2、双胍类: 苯乙双胍(降糖灵)25mg/片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国产、格华止 [0.5/片,0.85/片]—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迪化糖锭—澳大利亚、立克糖—台湾、美迪康—中外合资)。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3、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4 、噻唑烷二酮类: 吡格列酮、 罗格列酮 5 非磺脲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唐力) 6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 常用口服降糖药的合理应用 优降糖(格列本脲): 1、产品概述: 优降糖属最早推出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作用强大而持久,约为第一代甲磺丁脲的200倍。该药于60年代首先在德国生产,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于1971年由天津医药研究所研制成功,至今仍为临床上较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 3、 临床应用及评价: 由于优降糖的降糖作用强大而持久,且价格便宜,所以适合于中年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经济条件困难者。而老年人(60岁),尤其是肾功能有下降趋势者(如有血管病变者),或就医条件较高者不做首选。 由于优降糖作用时间长,当每日剂量在2.5~5mg时可于早餐前顿服;如每日剂量≥7.5mg时,以早、晚餐前分次口服为宜。每日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15mg,有人认为不超过20mg。 3、 临床应用及评价: 当使用优降糖失效时,应改用胰岛素治疗,若再改用其它磺脲类降糖药一般不会更有效。但当患者使用其它作用缓和的“中短效”磺脲类降糖药失效后,选用优降糖,可能还会奏效。 优降糖所致的低血糖,常以脑部症候群或迅速昏迷而发病,且低血糖顽固、难治、持续时间长,可达10~20小时或数日,预后差。据统计,有11%的患者可由于抢救不及时而死亡。有人认为优降糖所致低血糖可与剂量无关。 美吡达(格列吡嗪): 1、产品概述: 1971年由意大利爱宝药厂研制成功,属于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中作用迅速、持续时间较短、安全有效的药物,其降糖强度仅次于优降糖,相当于甲磺丁脲的100倍,1984年美国FDA批准应用。 2、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约1~2小时血浆浓度达到高峰。服药后半小时血糖开始下降(可降低30%左右),它是同类药中奏效最快的药物。 半衰期短,约2~4小时,10小时后血中已测不出药物浓度,长期服用无蓄积作用。不过,该药还具有胰外作用,如增加胰岛素受体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