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理性必然及路径选择.docVIP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理性必然及路径选择.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理性必然及路径选择

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提升公信力理性必然及路径选择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正朝着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转变,大量非营利织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活动中。非营利组织凭借其数量和灵活的优势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各类慈善丑闻的频频出现,引发了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质疑,其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表现;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数量在我国迅速增长,构成了多元社会中规模宏大且高度活跃的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数量和灵活的优势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快速成长,很多难题接踵而至。近年来不断曝光的NPO丑闻及腐败大案,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和认可度大大下降,引发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因此,如何提高公信力,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非营利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念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从范围上讲,它独立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之外,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因此,有时亦被成为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开展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帮助政府解决一些边缘问题为宗旨,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   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是指非营利组织与公众在社会公共活动中进行利益交换时所表现出来的诚信、公正与责任。它是社会公众、服务对象、政府、捐赠方以及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其的信任及认可程度,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是非营利组织的品牌及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信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2012年底网络举报人周筱赟微博举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儿慈会”)2011年的账目上现48亿神秘巨款,涉嫌洗钱。儿慈会通过官网发布致歉声明,称是由于基金会工作人员和领导审核的严重失误,导致报告中小数点错位,将4.75亿元误写成了47.5亿元。这一回应引来社会公众一片嘘声,纷纷表示难以信服。不仅仅是儿慈会,自郭美美事件后,整个国内公益公募机构丑闻频曝,红十字会等非营利组织一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透过实例,不难看到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规进行营利性商业活动,利用专业权威牟利   改革开放后,针对非营利组织经费不足的困境,国家允许其中部分机构进行风险投资,投资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费短缺问题。但是,有的非营利组织打着非营利的幌子,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免税、减税等,进行各种营利性的商业活动。中国基金会的主要规范文件——《基金会管理条例》对基金会的投资理财行为规定过于简单,使得基金会的投资理财行为很多处于模糊地带。换言之,由于法律的缺失,很多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运营方式是否违法难以定论。此外,一些非营利机构利用专业权威或垄断地位牟利,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如原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和中国国情研究会先后因乱排序、乱评比、乱收费以及擅自设立分支机构被主管部门注销登记及清理整顿。   (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公众的参与程度低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历程中,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障碍。由于非营利组织内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的规范,社会公众对于捐赠款物的接收和管理情况、社会捐赠款物的拨付使用情况、被捐赠人的反馈情况都难以得到及时了解。并且该类组织怎样去公开信息、不公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就是对人们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信心丧失。这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对于各类捐款捐赠活动的抵制。因为没有信息的公布,人们便会怀疑自己的资金会不会使用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这种对公益性活动质疑又制约了非营利性组织自身的发展。   (三)行政化和官僚化色彩浓厚,志愿失灵   我国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在初始发展阶段,都是由政府自己组建或半官办的社团,其主要的领导和管理者基本都是政府内部的官员,这就造成该类组织实质上成为政府机构或者附属机构。中国目前几乎所有的协会的情况都是如此。时至今日,大量半官方非营利组织仍存在并实际发挥着作用,其行政性色彩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之下,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缺失很严重。一方面,业务主管单位对该类组织的控制无所不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