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与儒学现代价值重构.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孔子与儒学现代价值重构

浅谈孔子与儒学现代价值重构   摘 要: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孔子是类似于苏格拉底的先哲。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表达了一种价值观念,或者说是一种中国式的哲学,这种哲学理性而开放,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从而,在千百年来一直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与灵魂。本文论述了孔子与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以及以此为基础建构的儒家“理想国”,并探讨了当代儒学价值重建的可能性。   关键词:孔子;儒学;价值重构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105 -02   引言   中国数千年礼教文化形成,周孔之力最大。“周”即周公,“孔”即孔子。我们往往举周公来代表他以前那些人物,举孔子来代表他以后那些人物;所以谓之“周孔教化”。但两者的具体作用是不同的。周公及其所代表者,多半的贡献在于具体制度的制订上,如礼乐制度的制作等。对于孔子的贡献,梁漱溟评价道:“孔子则似是于昔贤制作,大有所悟,从而推阐其理以教人。道理之创发,自是更根本之贡献,启迪后人于无穷。”①所以从孔子之后两千多年的影响上来说,孔子要远大于周公,因此到西汉时,司马迁尊孔子为“至圣”。到了公元前一世纪时,孔子被推崇到比君王更高的地位,当时不少人认为,“孔子是一位人间的神祗,他预知在他以后会有一个汉朝,所以预先悬示一个政治理念,使汉朝有所遵循,把它付诸实现。”②这种说法盛行于西汉末年,这个时候的孔子地位极其尊荣,儒家俨然成了一种宗教。孔子似乎已经到达了神的地位,而供奉这个神的朝拜者在汉代儒家大一统之后也由“儒家”扩展到整个社会。   一、孔子之“秩序”   任何社会都有一整套秩序,并以此来调整各个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孔子对人与社会、人与天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都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先要的是“正名”,这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不同的角色就应当起到不同的作用,作用不同,职位和地位也就不同。子路曾问于孔子:“卫君待??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③至于为什么要正名?孔子说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④可见在孔子看来,“正名”是社会有序的前提条件,名分不正,整个国家秩序都会乱了套。   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⑤也就是说“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这类事物应该做到与它们名字的含义,也就是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⑥。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君应有的本质,即“为君之道”。如果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也有君的“实”,成为名实一致。如果一个君王空有其名,而没有君王应有的品质,即便在大众面前他是君王,其实他却配不上“君”这个名字。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在社会里各有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才能有序发展。   二、孔子之“礼仪”   在儒家的礼仪中,最重要的就是“祭”和“祀”,所谓“祭”是祭神,“祀”是祀祖先。在古代,这些礼仪十分普遍,其中自然掺杂有不少迷信和神化的色彩。而儒家却对祭祀提出了新的解释,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按照儒家的说法,“当我们举行丧葬和祀祖的仪式时,我们是在欺骗自己,却又并未真正被欺骗”⑦。据《礼记·檀弓》篇所记载,孔子曾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⑧这就是说,对待死者,既不能完全按照所知道的去做,又不能完全按照所希望的去做。而应该既要照着所知道的去做,又要照着所希望的去做,对待已经去世的人就如同对待他们生时那样。   对于祭天占卜,荀子表达了儒家的态度,他在《天论》中说道:“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可见儒家为降雨而祈祷,为做重大决定而占卜,是为了表示重视,不是为了求以得之。这说明儒家崇尚的祭祀仪礼非但不迷信,也完全不含有功利的态度,而是出于尊敬和重视。   此外,在儒家看来,“礼成了划分等级身份的标志。凡君上臣下之分、财产与权力的等差之分、职业之分、生活方式之分,皆可以礼分别。通过礼,使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各尽其职,谁做了与身份不相符的事,就是‘僭越’、‘违制’。”①孔子曾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这句话就表明了孔子严格执行礼制的态度。季氏是大夫,按周礼规定只能用四佾,而他竟然越级用了八佾,所以孔子认为这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僭礼行为。   梁漱溟对礼乐亦有评价,他认为:“礼乐使人处于诗与艺术之中,无所谓迷信不迷信,而迷信自不生。孔子只不教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