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目录学与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目录学与文学批评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条: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精学苦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卷七《汉书一》“《汉书》叙例”条: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喜骂人,参看陈垣《书《十七史商榷》第一条后》,收入《陈垣史源学杂文》) 卷二十二《汉书》十六“《汉艺文志》考证”条: 歙县金修撰榜语予曰:“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或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抉择分析,方不至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 《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分类简目 经部10类、史部15类、子部14类、集部5类,共44类: 经部10类: 1、易类 2、书类 3、诗类 4、礼类 5、春秋类 6、孝经类 7、五经总义类 8、四书类 9、乐类 10、小学类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上古)、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中华)、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书店)、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汉魏古注十三经》《唐宋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十三经》、朱彝尊《经义考》(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罗振玉《经义考目录》) 史部15类: 1、正史类 2、编年类 3、纪事本末类 4、别史类 5、杂史类 6、诏令奏议类 7、传记类 8、史钞类 9、载记类 10、时令类 11、地理类 12、职官类 13、政书类 14、目录类 15、史评类 子部14类: 1、儒家类 2、兵家类 3、法家类 4、农家类 5、医家类 6、天文算法类 7、术数类 8、艺术类 9、谱录类 10、杂家类 11、类书类 12、小说家类 13、释家类 14、道家类 集部5类: 1、楚辞类 2、别集类 3、总集类 4、诗文评类 5、词曲类 阅读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 《四库提要叙讲疏》,张舜徽,学生书局2002 《如何读一本书》,M.J.阿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商务印书馆2004 一、总目与统治阶级的文化统治思想。 二、权衡古代学术的基本尺度:求公允中正,戒偏颇激进。汉学与宋学。 三、集部提要与古代文学史纲要。 四、集部诗文评类提要与古代文学批评。 集部总叙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余也。 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书无称屈原、宋玉工赋者。洎乎汉代,始有词人迹其著作,率由追录。 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遗书,魏文帝亦诏天下上孔融文章。至于六朝,始自编次。唐末又刊板印行。(事见贯休《禅月集序》)。夫自编则多所爱惜,刊板则易于流传。四部之书,别集最杂,兹其故欤!然典册高文,清词丽句,亦未尝不高标独秀,挺出邓林。此在翦刈卮言,别裁伪体,不必以猥滥病也。 总集之作,多由论定。而兰亭、金谷悉觞咏于一时,下及汉上题襟(温庭筠、段成式、余知古)、松陵倡和(皮日休、陆龟蒙)。《丹阳集》惟录乡人(殷璠编,收录润州五县诗人作品),《箧中集》则附登乃弟(元结编,弟元融)。虽去取佥孚众议,而履霜有渐,已为诗社标榜之先驱。其声气攀援,甚于别集。要之,浮华易歇,公论终明,岿然而独存者,《文选》、《玉台新咏》以下数十家耳。 诗文评之作,著于齐梁。观同一八病四声也。钟嵘以求誉不遂,巧致讥排;刘勰以知遇独深,继为推阐。词场恩怨,亘古如斯。冷斋曲附乎豫章(惠洪《冷斋夜话》),石林隐排乎元祐(叶梦得《石林诗话》)。党人余衅,报及文章,又其己事矣。固宜别白存之,各核其实。 至于倚声末技,分派诗歌,其间周、柳、苏、辛,亦递争轨辙。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轻。姑附存以备一格而已。 大抵门户构争之见,莫甚于讲学,而论文次之。讲学者聚党分朋,往往祸延宗社。操觚之士笔舌相攻,则未有乱及国事者。盖讲学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时政,其事与权势相连,故其患大。文人词翰,所争者名誉而已,与朝廷无预,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至以严嵩为察相,而以杀杨继盛为稍过当。岂其扪心清夜,果自谓然?亦朋党既分,势不两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辞耳。至钱谦益《列朝诗集》,更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者,又岂鲜哉!今扫除畛域,一准至公。明以来诸派之中,各取其所长,而不回护其所短。盖有世道之防焉,不仅为文体计也。 楚辞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