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引发社会大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地人”引发社会大变迁

“外地人”引发社会大变迁   想象一个这样的地方:在这里,外地人口占据绝大多数,他们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和长大,也许还会一直这样繁衍下去;他们同乡聚居,逐渐把老家的居住形态、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复制、嫁接到了这里;他们已回不到老家,但户籍又不被居住地接纳。   他们是哪里人?这里是谁的家乡?   这样一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并不少见。这部分人是相对稳定的流动人口,他们的家族式、村寨式、地域式定居真正改变了发达地区的某个特定区域的社会文化生态,然而这种“事实定居”,却得不到户籍政策层面的正式确认。   多年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对于外来务工者,始终习惯于“甩包袱”式的使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今天,包袱实际上再也甩不掉了。于是,就像时空错配一样,本地人、外地人在一个村子里共生共存,各有各的一套文化、伦理法则,互相渗透,又互相抗拒。   把家乡搬到T异乡   四川达州人吴明云提着一把铁锤回到家中,这里是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吴明云四兄弟现居于此。加上侄子、侄女、侄媳妇、侄女婿等,吴明云在这个村子至少有30多个亲人。他在这里已经住了8年,而他二哥则住了12年,还有一些老乡,居住时间已接近20年。   现在的塘尾村,东莞本地人只有10余户,剩下的都是外地人,在外地人中,达州人又占90%以上,一共有1000多人。这里俨然已成为一个“达州村”。   离石排镇不远的横沥镇石涌村,也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倒挂”的地方,本地人1767人,外地人则超过1.2万。这是一个沿海农村工业化的典型样本,本地人的身影,已经完全淹没在庞大的外来人口之中。   石涌村“流动人口居住中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大杂院里,住着将近200名外地人,其中有九成是安徽阜阳人。一对姓杨的阜阳籍姐妹两家人都住在这里,依靠丈夫收废品为生。   双方生活相互联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莞的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拥人。这让本地人和外来者关于“家”的概念都发生了变化。本地人离开了老房子,重新划分宅基地,更加集中地居住,把土地让出来承载工业项目。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他们之??的年轻人又离开村子,搬进了更高端的居住环境。外地人则进入村子,在租价最便宜的区域聚集居住,从一开始的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到现在的拖家带口,全家借住。   久而久之,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已经形成了千丝万缕的生活联系,无法再行剥离。   在塘尾村,村子里的达州人大多是建筑工,如木工、砖瓦工、泥水工、搬运工。本地人搬到村外另建房屋居住,建房、装修都要仰赖这些工人;村里的老屋年年都要维护,也是雇用达州人去完成;本地人中多有企业老板,或者包工头,也需要长年请达州人为自己工作;老人们将老屋租出去,也依靠达州人的长住获得一些租赁收八。   而达州人,则在这里获得了可以承受得起的廉价住房,并在与当地老板的工作关系中,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本地人、外地人,双方的家乡和生活都已结合在一起。外地人人数更占优势,呈现出一种“鸠占鹊巢”的耐人寻味的格局。   同乡集聚减少漂泊感   无论是塘尾村的达州人,还是石涌村的阜阳人,这种同乡聚集的特点,都反映着流动人口开始在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固化、减缓流动的趋势。   塘尾村的达州人和石涌村的阜阳人,以群体为特征,分别从事某一个行业,达州人做建筑工,阜阳人则收废品。他们渐渐集中到一个地方,是经过10几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才形成的。一个老乡带一个老乡,逐渐滚雪球般形成规模。吴明云是二哥叫过来的,而杨二姐一家则是姐姐介绍来的。   随着时间推移,来到同一个村子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这些同一户籍的外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村子里发展出了自己的亲族谱系,相当于在异地“重建”了自己的家乡。塘尾处处通用四川话,而大杂院则一般是阜阳话,广东话毫无用处。这样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外地人在东莞找到了家乡的慰藉,减少了以往外出打工者那种孤零零的漂泊感,也没有多少乡愁。   家乡生存之道复制新地   吴明云、杨二姐都很少再回自己的老家。吴明云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读书,一个在增城打工,过年就回东莞团聚,现在老家只剩下大哥和80多岁的老母亲,他们几乎把整个家族都搬到了塘尾村。杨二姐在东莞照顾两个孩子上学,没有工作,丈夫收废品一个月只能赚一两千元,承受不起回老家的费用。   因为很少回去,更少在过年时回去,拥挤不堪、买票困难的春运,对于吴明云、杨二姐他们,都不成其为烦恼。   在家乡时的生存之道,也被异地复制过来。在同乡之中,一种类似于老家宗族关系的不明确的权力、权威关系得以重建,一些在村里更有经济头脑和解决问题的有能力者,自然而然成为了同乡们的核心。   在石涌村的大杂院里,老许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与周边企业联系广泛,便当起了工头,帮院子里的男人们在收废品之外找活干,被男人们称为“老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