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乔婉珊拔牛毛百万富妞
乔婉珊拔牛毛百万富妞
一名来自台湾的哈佛女孩,大学毕业后没有去华尔街或联合国工作,而是来到青海省北部的贫困地区,与当地牧民一起凭借牦牛致富。这位兼具社会责任的“时尚织娘”,不仅让无数藏民家庭摆脱贫困,她本人也在一个新鲜的创业领域猎获了财富。
哈佛女孩发现牦牛商机
28岁的乔婉珊是一名台湾女孩,2006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她本可以像很多同学一样走进华尔街、联合国或者世界银行工作,过金领生活。但乔婉珊的选择却让人大吃一惊——到缺水断电的中国青海省北部的草原去创业。
乔婉珊之所以做出这个惊人决定,源于她的一次中国内地之行。2005年,在哈佛大学就读国际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她,带着“用更好的方式解决贫困”的课题,第一次来到中国西北地区。希望运用自己的商业知识,为社会扶贫发展出力。
在青海的一些贫困乡镇,乔婉珊看到不少浑身纯黑或雪白、四肢短而粗健的牦牛,颇感好奇。与乔婉珊同行的一位香港朋友是个背包客,堪称“青藏通”的他向乔婉珊介绍说:“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是中国特有的动物。它耐饥耐寒,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牦牛浑身是宝,其粗毛可以做帐篷和绳子,细毛可以做衣服和毯子,牛奶可以做酥油和奶酪……”这番介绍让乔婉珊兴趣盎然,接下来,她就对牦牛这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动物进行了重点考察。
乔婉珊看到,因为藏民住在偏远地区,跟市场并没有接轨,所以牦牛身上的“宝贝”尚未被发掘出来。许多人家养了几十、上百头牦牛,但做出的奶酪很少有人问津,一些贫困户只得靠捡草药、蘑菇赚取微薄收入,不少人家甚至没有钱通电。
通过查阅资料,乔婉珊得知牦牛每年采毛一次,粗毛和绒毛各占一半,牦牛绒既柔软又保暖,是继羊绒之后的又一种高档纺织原料。令她感到遗憾的是,当地藏民并不懂牦牛绒的价值,平时都是粗毛细毛一把抓,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去。
意识到牦牛绒材质的稀缺性,以及看着当地牧民抱着“金砖”却生活困苦,乔婉珊当即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毕业之后办一个“社会企业”,专门做牦牛绒产品。回到美国后她很快就写出了关于牦牛的创业计划,并赢得2006年哈佛大学的商业计划奖金1.5万美元。
2006年9月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乔婉珊拿着这笔创业资金,在中国成立了Shokay(取自藏语“牦牛绒”的发音)公司,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牦牛事业。
随后,她开始在青海各个县区转悠,挨家挨户上门买货,由于村落分散广泛,交通又十分不便,她没少吃苦。但结果却令人尴尬不已,由于她和藏族同胞语言不通,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她在讲什么,生意自然做不成。
后来在当地扶贫组织的帮助下,乔婉珊找到共和县黑马河乡作为试点。当地90%都是藏民,牦牛养殖数量惊人,但由于几乎与外界市场隔绝,牦牛绒只卖出了棉花价!
建立友谊好收购
乔婉珊在黑马河租下一块空地,开出每斤200元的高价收购牦牛绒。这比当地人平时卖的10多元一斤的价格,高出了十多倍。她本以为卖家会趋之若鹜,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天,没有人出售,第二天,依然无人理会。乔婉珊再也坐不住了,她派翻译卓玛去向当地藏民打听一下,为何面对如此高价都不卖牦牛绒呢?
当地人反馈的信息令乔婉珊哭笑不得:正因为这个陌生人收购的价格高得吓人,反而让牧民们怀疑起她的居心来,憨厚纯朴的他们怕遇到骗子。在卓玛的宣传下,第三天,才有一个人试探性地拿来一袋牛绒卖。验货后,乔婉珊说:“这些毛太粗糙了,请分梳好了再拿回来吧。”之后,这位藏民又拿着分梳好了的细牛绒过来,双方当即成交。
看到上好的牦牛绒真的卖到了200元钱一斤,牧民们的怀疑渐渐被打消,纷纷扛着牛绒来卖。可是当乔婉珊打开大家送来的袋子细看,十分着急和失望。因为呈现在她眼前的,全是一团团乱糟糟打了结的牛毛,根本不是纯牛绒。而且里面不乏土、石粒之类的杂质,有的还很湿,产品不达标不说,也根本无法按重量收购。
为了收到上等的原材料,乔婉珊特意向畜牧专家讨教了一套用耙子收绒的方法,然后再以开培训班的方式传授给牧民——在牦牛快要脱毛换毛时,用小耙子顺着它的毛往下梳,这样采下的毛绒细软、蓬松,才是乔婉珊眼中的“宝贝”。
学习使用耙子并不复杂,可是乔婉珊没有料到,她前脚刚走,后脚牧民就把耙子给扔掉了,收上来的牦牛绒依然和原来一样。她决定让卓玛去牧民家一探究竟,为什么明明专家说耙子省时又省力,梳掉的牦牛绒还会更细,牧民就是不用呢?
牧民们的回答很坦率:“就像人的头发会打结一样,牛毛也经常大片大片的打结,这种情况下再用耙子硬梳绒毛,牛会很痛,有时候甚至还会流血,我们看着很难过。如果不用那个耙子,用手轻轻抓毛,牛不痛。”
原来,牧民天天生活在牦牛旁边,喝的是牦牛奶,烧的是晒干的牦牛粪,帮着驮运行李的也是牦牛,大家早就把牦牛当成了家庭的一份子,不愿意让它受到任何伤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