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太网和交换原理
以太网和交换原理 教学目标( Objectives ) 1.Ethernet Fundaments(以太网基础) 2.Ethernet Operation(以太网操作) 3.10-Mbps and 100-Mbps Ethernet 4.Gigabit and 10-Gigabit Ethernet 5. 交换机学习主机地址 (Switche Learn Host Address) 6. 两种交换方法(Two Switching Methods) 局域网的特点(Character of LAN) 1.覆盖的地理范围有限; 2.高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高质量的数据传输环境; 3.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易建立、维护和扩展 4.决定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5.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分两类:共享介质局域网和交换式局域网。 局域网的技术特征 局域网(LAN)的特征是:所有节点借助于第二层地址( MAC地址)就能互相直接通信,而不必通过某种第三层或更高层的设备(例如路由器)进行转发(高层若存在则设备另有作用) 。 局域网的分类(class of LAN)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四个方面:网络拓扑、传输介质、信息传输方法、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按网络拓扑分类:总线形、环形、星形; 按传输介质分类: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等 按信息传输方法分类:基带、宽带 按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分类: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令牌总线(Token Bus)、令牌环(Token Ring) 局域网的发展历史(History of LAN) 1969 年广域网 ARPAnet 研制成功 (是个广域网) 当时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在一个比较小的地理范围之内,辟如说一个实验室、办公室或一栋楼房,把一些小型机等计算机设备通过通信设施连接起来,以便共享资源 发展过程(Evolution) 1969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了 Newhall 环形局域网 1972 年开发了 Pierce 环形网络 1974 年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室研究成功了著名的剑桥环局域网(Cambridge-Ring) 1976年美国 Xerox 公司 Palo Alto 研究中心利用夏威夷大学 ALOHA 无线电网络系统原理成功开发了以太网(Ethernet) 1980 年美国DEC 公司 、Intel 公司和Xerox 公司联合公布了以太规范 DIX 标准(局域网发展的里程碑) 1985 年 IBM 公司又推出了它的 IBM Token Ring 环形局域网产品 从产品化到标准(standard) 进入80 年代,局域网的研制工作开始由实验室走向产品化和标准化的阶段 1980 年 2 月,IEEE(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 学会下属的 802 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宣告成立(开始对局域网进行标准化) 从1980年至今,802 委员会已陆续制定了环网、总线网、令牌总线网、光纤网、宽带网、城域网和无线网等多种局域网标准 Evolution of Ethernet in 1990’s 速度从10Mb/s发展到100Mb/s 继之又发展到1Gb/s即千兆以太网 使得以太网形成了从共享到交换;从半双工到全双工;从桌面到骨干;从局域网到城域网的系列技术 令牌环网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市场 FDDI环形网在局域骨干网领域也失去了与以太网的竞争力 宽带网ATM曾以其信元交换的特性与以太网在局域网领域竞争,最后也被淘汰出局 以太网(Ethernet)1 以太网(Ethernet)2 细缆以太网的连接器为T型头。 10Base2以太网最多30部机器、最长185米。 以太网(Ethernet)3 以太网(Ethernet)4 传统以太网比较 Introduction to Ethernet(1) Ethernet and the OSI Model(1) Ethernet and the OSI Model(2) MAC and LLC The MAC sublay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components that will be used to communicate the information. The Logical Link Control (LLC) sublayer remain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 physical equipment that will be used for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MAC Address Layer 2 Framing E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际关系技巧_1787927323..ppt
- 人际沟通与销售技巧【特荐-PPT】.ppt
- 人际来往团体指点(走进你我他.ppt
- 人际沟通技巧 - 世界大学城.ppt
- 人际来往 周鹤 团体心思指点.ppt
- 人际沟通与护患沟通..ppt
- 人际沟通的艺术与技巧--曾宪章博士.ppt
- 什么产品对美白牙齿好.ppt
- 人际吸引的心思机制——主我分享.ppt
- 什么时候应该考虑植牙.ppt
- 2025届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一诊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等五校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天水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金华市重点中学高三考前热身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江苏扬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2025届江苏省南通市高级中学高考物理五模试卷含解析.doc
- 广东省清远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辽宁省凤城市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物理试卷含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