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灰岩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方法探讨.docVIP

关于石灰岩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方法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石灰岩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方法探讨

关于石灰岩矿找矿标志及找矿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化进行的加快,建筑行业迅猛发展,水泥的用量随着混凝土用量的增多而日益增多,而作为水泥的原材料的石灰石,其需求也是越来越多,而石灰石矿的找寻是保证水泥正常供应的必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某矿区山字型的的矿床特征、矿体特征以及矿石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找寻石灰石矿的方向和方法,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石灰岩矿 特征 找矿方法   中图分类号: P285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近年来,改革开放发展迅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水泥用量越来越多,作为水泥的原材料之一的石灰岩,其消耗量也日益增加。保证建筑的工期按时完成,保证石灰岩的充足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保证石灰岩矿的供应,就要求我们首先应该准确的找到石灰岩矿,由于石灰岩矿的找矿方法与矿区的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某矿区的山字型构造,探寻石灰岩矿的找矿方向以及找矿方法。   2.石灰岩矿的分布与特征   石灰岩是主要由方解石矿物组成的碳酸盐岩,通常作矿物原料商品名称为石灰石。在建筑、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石油、农业等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水泥工业的重要原料。水泥是一种应用广、用量大的现代建筑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分类细目(1994)中,用作水泥原料的石灰岩矿及大理岩矿,均单列矿种。本章所指水泥石灰岩矿即指在矿产储量表中单列的专用于水泥原料的石灰岩和大理岩,统称为水泥石灰岩矿。   2.1矿石矿物原料特点   石灰岩呈灰或灰白色,性脆,硬度不大,小刀能刻动,密度一般2.6~2.7t/m3,抗压强度垂直层理方向一般60~140MPa,平行层理方向一般50~120MPa,松散系数一般1.5~1.6。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方解石[CaCO3]的理论化学成分:CaO 56.04%、CO2 43.96%,属三方晶系,常呈复三方偏三角面体及菱面体结晶,集合体呈晶簇、粒状、钟乳状、鲕状或致密状,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硬度3,密度2.6~2.8t/m3,遇稀盐酸剧烈起泡。石灰岩中常混有白云石和粘土物质等杂质,使矿石质量降低。   3.构造区地层如下:   本区地处扬子准地台(I)川滇台背斜(II)。区域出露地层较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除缺失志留系、石炭系外,其他地层几乎都有出露。构造较发育,岩浆活动较强烈,变质作用弱。   3.1元古界昆阳群黑山头组(Pt1hs):主要分布于区内北部及北东部,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绢云板岩夹薄层粉砂岩及泥质灰岩、隐晶灰岩。厚度大于908m。   3.2元古界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大面积分布于区内,岩性为灰色含硅质条带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底部为薄层板岩。厚度1202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3 寒武系(∈)   3.3.1下统渔户村组(∈1y):分布于区内南东部,岩性为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夹白云岩、灰岩、页岩,含磷。厚度12-38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3.2下统筇竹寺组(∈1q):分布于南东部,岩性为黄绿、灰黑色页岩夹砂岩、白云岩、粉砂岩及泥灰岩。厚度67—128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3.3下统沧浪铺组(∈1c):分布于南东、北西部,岩性为黄绿、黄灰色砂岩、页岩夹泥灰岩、白云岩。厚度133-22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3.4下统龙王庙组(∈1l):分布于北西部,为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夹砂、页岩。厚度26-113m,与下伏底层呈整合接触。   3.3.5中统陡坡寺组(∈2d):分布于区内南东部,岩性为浅灰色砂泥质白云岩、灰绿暗红色页岩夹泥灰岩。厚度39-173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3.6中统双龙潭组(∈2s):分布于区内南东部,岩性为紫红、灰绿色粉砂岩、白云岩夹页岩、砂岩。厚度108-429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4.奥陶系(O)   3.4.1下统汤池组(O1t):分布于区内北西、南东部,岩性为灰绿色页岩夹砂、粉砂岩及铁锰质岩。厚度56-102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4.2下统红石崖组(O1h):分布于区内北西、南东部,岩性为紫红、灰绿色粉砂岩、页岩互层。厚度216-262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5泥盆系 (D)   3.5.1下统(D1):分布于区内西部、南东部,岩性为黄白、棕红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紫红、绿色页岩、粉砂岩和鲕状赤铁矿。厚度大于116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5.2中统(D2a):分布于区内西部、南东部,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铁矿。厚度11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