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球表面特征内部构造和动力系统
1.1大陆和大洋的分布 地球表面有两个基本的单元:海洋和大陆。 地球表面 70%以上为大洋; 65%以上的大陆集中在北半球,在北半球有47%的陆地53%的海洋,而在南半球11%的陆地,89%的海洋; 大洋是洋脊扩张作用的产物; 被动大陆边缘多以盆-岭地貌; 活动大陆边缘则以高山峻岭的山脉为特征 结论:大陆和大洋的分布及地形地貌都是地球动力学在地表的表现。 1、大陆和大洋的分布及物质组成 1.2 大洋、大陆的物质组成、地球层圈结构及主要物理参数 地壳物质不均一性; 大洋地壳厚度薄,年龄小,质量大,以玄武质组成; 大陆地壳厚度厚,年龄大,质量小 1、大陆和大洋的分布及物质组成 ☆稳定大陆地块(地盾/shield、克拉通/craton) ◇克拉通泛指地盾或大陆上被变形微弱的沉积盖层所覆盖,自古生代以来没有卷入造山作用的大陆区,大多数克拉通最年轻的构造热事件的时限大约是1Ga。典型的克拉通是由一个或几个古老的(2.4Ga)前花岗质克拉通内核和变质玄武岩(绿岩)组成,四周环绕着年轻的线状深变质带。 ◇克拉通化是指地壳进一步硬结到大陆地块的形成,这一过程主要是在元古宙时期,以垂向添加为主,侧向增生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2. 地球表面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山系:环太平洋构造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分布在构造活动带; ☆?大陆边缘:性质及特征; ☆??大洋盆地及边缘海性质及其特征; ☆?大洋中脊(隆)/无震脊; ☆?海沟、陆隆 ; ☆?火山弧:分布特征?物质组成及形成过程?地壳生长机制? ☆??海山及洋岛:分布特征?物质组成及特征? 2. 地球表面主要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大洋中脊-全球裂谷系统; ☆全球破裂带系统-转换断层; ☆全球海沟系统; ☆造山带; ☆火山及地震带 3. 全球活动构造系统及其特征 地球内部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分异演化,形成了与其它行星大不相同的的地质地形,如褶皱带、台地沉积分布与环形山 岩石圈的形成、运动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大规模构造运动和地形特征形成的基本原因,也是壳幔物质不断迁移演化的主要形式 4、地球深部物质运动、 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 Structure in the mantle, by seismic tomographic model.Blue shows “cold” material, and red shows “hot” material. Downwelling former oceanic plates (blue) appear to sink to the CMB in most areas.Two large megaplumes (red) are observed underneath Africa (left 0f the image) and the Pacific (center of the image). 4、地球深部物质运动、 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 Models of mantle convection (left) In a two-layer convection model,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serves as a barrier for convection (right)alternatively, subduction of crustal material can reach the lower mantle before being transported uptoward again in a plume.(From J Lassiter, 1999). 4、地球深部物质运动、 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 Diagram illustrating the possible dynamics of an intrinsically dense layer in the lower mantle. Internal circulation within the layer is driven by internal heating and by heat flow across the CMB. (from L H Bradford et al. 1999) 4、地球深部物质运动、 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 Production of mid-ocean ridge basalt, and of ocean island basalt such as Hawaii, as seen in the slab-recycling model (From A N Halliday,1999). 4、地球深部物质运动、 大地构造与地表过程的动态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