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材料中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迁移 2013高考.doc

浅谈从材料中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迁移 2013高考.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从材料中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迁移 2013高考

浅谈从材料中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和“方法的迁移” 高三组 白裕堂 浅谈从材料中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能力的训练 和“方法的迁移” 纵观几年来高考试题我发现:从05年到07年,历史学科的高考除继续一贯强调对主干知识的综合考查外,试题的能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05-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能力结构图表 年份 再认再现 描述结合知识 阐释提取信息 05年 40% 45% 15% 06年 26% 39% 35% 07年 16% 32% 52% 从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历史高考向能力考察发展的趋势是明显的。尤其是怎样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成为解答近60%的历史题目的关键。学生只有先从给出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然后根据获取的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才能来完成描述事物、阐释事物、论证问题、探讨问题。正因为如此,提取信息的训练,也成为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特别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仅就我备考过程中,如何在整个高中阶段,整体设计高中历史教学,以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悟并掌握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作一介绍。 一、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训练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多次遇到学生不会概括材料的问题,学生对所提供的材料概括不完整、理解不清晰。那么,(仅在历史学科内分析)学生概括能力差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开始,我认为是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足导致的。我就会同学校的一些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历史试卷中的材料题进行分析,想借用他们培训学生做语文材料题的方法来解决学生概括历史材料这个难点。按照他们的指点,我曾强化了对学生在文字方面的训练,但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好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做历史材料题时还是不得其法。后来,我集中了一些学生进行探讨,了解他们在做题时的思路,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选出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不足而致。针对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教学方向的调整,利用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例如:在高三《西汉社会经济》这课的“手工业辉煌成就”一目中有:“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先让学生从中找出有哪些历史信息?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找出:西汉纺织业较发达(从有纺织家可得出);2、自然经济特征明显(男耕女织)。 但比较困难的是:纺织业无论在民间还是宫庭都很受重视,政府还组织纺织能手为贵族们生产(从民间两字可推断有官营手工作坊),事实上当时确有许多官营的手工丝绸作坊,官营的丝绸作坊中,工匠的技艺水平非常高(从民间最优秀看出);妇女社会地位较低。(从陈宝光妻此称谓推出)。这些知识点大多数同学总结不出来。 经常利用课本上这种表面上不起眼、又非常短小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训练,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学生能感悟到提炼信息和进行文字概括是有区别的。比如上述例题,从语文的角度来说,简单到人人都能读懂,但从历史材料的角度来说,许多信息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必须结合当时的背景,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才能得到所有的信息。其次,这种训练,还能培养学生关注细节,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提炼出信息。 例如:课本上的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p40。为了培养学生关注材料的细节,我让学生回答:从这幅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历史信息? 开始,学生们不以为然,因为这幅图的下面既有古今地名对照,也有丝绸之路的文字说明。最初回答提问的学生就是把这个文字说明念出来就完了。但是,在他们经过讨论之后,他们发现了图中“匈奴”两字,很快又补充了:“当时匈奴势力依然强大,不时还会对丝绸之路的通畅给予威胁”、以及“当时在丝绸之路上以骆驼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等。 课本是最好的资源,和教辅资料相比,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最多的是课本。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尤其是在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时,课本中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除了课后的综合练习外,书本上的图、表、文字等等,你只要问一句:“从中,你能提炼哪些信息?”,它立即就变成了我们的训练材料。 在训练和考试过程中,我们很快又发现了学生在提炼信息时的另一通病,就是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只要同学生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不同、或结论相反、或只有部份史实或结论吻合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把学过的知识当作是材料本身反应的信息来处理。这也需要通过训练来加以解决。 材料: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仇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