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4章 中西当代代广告差异及其形成原因.ppt

第14章 中西当代代广告差异及其形成原因.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4章 中西当代代广告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鲍静bingbingxiaoke@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茂君 第14章 中西当代广告传播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一、中西广告传播差异 诉求重点 创意路径 表现方式 整体风格 投放策略 1、诉求重点不同 中国广告处处从产品出发,紧紧围绕着产品展开,诉求重点以产品的功能特点和物质利益特点为主; 而西方广告则常常以消费者为中心和出发点,更加注重激发消费者的心理期待和表现产品(品牌)蕴涵的心理利益,因而其诉求重点以品牌为主。 2、创意路径相异 中国广告创意路径是“从抽象到抽象”的直线型,因而抽象诉说型或直白告知型是其主要的广告形式; 而西方广告创意的路径则是“从抽象到形象”的弧线型,它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见长,故而故事型广告或情节型广告居多。 3、表现方式不同 中国广告的表现方式是直叙式的反复诉说,惟恐别人看不懂、听不着; 而西方广告则重在制造气氛和情调,在良好的氛围中给予消费者以心理的满足。 4、整体风格各异 中国广告在整体风格上太直白、太直露,太一本正经,理性的严肃说教有余,感性的形象演示不足,也不会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去发现伟大的广告创意,缺乏让人回味的意蕴,同时求同而不显异,趋同性明显,没有个性,缺乏创造力和原创性; 西方广告则以轻松、幽默、风趣的风格为主,并富于暗示,在不经意间带出品牌或所要广而告之的产品,让人在会心一笑中记住品牌或产品。 5、媒体投放策略不同 中国是“地毯式轰炸”; 西方则是“精确制导”。 二、形成原因分析 发展阶段不同 创意人员责任 广告公司屈从广告主压力 广告主、广告公司缺乏平和心态 从创作者角度而不是从消费者角度进行创意 目标市场的缺失、诉求对象的模糊不清和诉求内容的缺乏针对性 1、中西社会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中国:温饱、小康初级阶段; 西方:富裕阶段。 2、创意人员责任 广告创意人员责无旁贷。他们往往以受众的接受心理习惯为借口,将受众想得太幼稚乃至弱智,总认为自己做的创意,受众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因此而被缚住了手脚,不敢做优秀的创意。 3、广告公司屈从于广告主的压力 与过去相比,广告主的专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着观念陈旧、落后和非专业的不足;而广告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他们的喜好,一旦专业的眼光屈从于非专业的眼光,平庸、恶俗广告创意的产生就不足为怪了。 4、广告主、广告公司缺乏平和心态 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只求一时的短期效益和蝇头小利,没有立足于品牌,将企业做强、做大的长远眼光。 5、从创作者角度而不是从消费者角度进行创意 从广告创意来看,这些广告都是从创作者的角度,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创意,因而很少考虑消费者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感受。所以,它们与其说是针对目标市场、注意消费者心理需求,倒不如说是小看或者藐视消费者,是不愿意真正了解消费者内心情感需求的表现。实际上,消费者的接受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人们对好的广告有着很强的鉴别力。他们更乐于接受那些能够捕捉到人的内心情感、实现心灵沟通的广告。 6、目标市场的缺失、诉求对象的模糊不清和诉求内容的缺乏针对性 目标市场的缺失、诉求对象的模糊不清和诉求内容的缺乏针对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这样,它们就只能在大众媒体上面对所有受众,漫无目的地“乱打一气”,以期遍地撒网,无论鱼、虾终归会有所收获。这些广告表面上看是追求实效的广告,实际上总有掩饰创意“贫血症”的嫌疑。 THANKS!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系 鲍静bingbingxiaoke@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