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北传统民居村落保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桂北传统民居村落保护

浅谈桂北传统民居村落保护   【摘要】:传统的民居是当地居民在千百年与自然的不断协调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怎样正确看待历史为我们遗留的传统建筑?如何把握好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与更新?以桂北民居——朗梓古寨为例,具体分析了该村落形成的条件和村落的布局状况,以及其民居建筑的特点,并简要论述了村落的发展,从而为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朗梓古寨;传统民居;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民居建筑是中华大地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它被认为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居住类型,也被认为是文化沉淀最厚重、最亲切的人居场所。[1]广西桂北地区石灰石分布广泛,境内群山起伏,丘陵绵延,江河纵横,大小盆地错落其间,“七山二水一分田”便是其地形地貌的形象概括。另外广西桂北地区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壮,瑶,苗,侗,毛南,水等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交通以及气候等条件,再加上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所以当地的传统民居村落及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桂北文化的一个载体,渗透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桂北民居以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组合,成为与桂北地区自然环境结合得最为成功的建筑群体,成为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以广西桂北阳朔朗梓村为例分析传统民居的村落特点和发展现状,为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1概况朗梓古寨位于广西阳朔,为朗梓村保存尚完好的大型古民居群,距高田约8公里。古寨属于大型古民居群,目前保存尚完好,整个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精巧,处处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各厅堂连柱石均为不同造型,内有一碉楼,登上可俯瞰全村,为县里仅存的古代军事建筑,该建筑群前后花十年时间始建成。 古寨现有60多间古建筑保存完好,古迹随处可见。村后传说为覃将军丢盔弃甲后的藏宝处,宝藏丰富,至今难觅,更为朗梓村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2 民居形成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   据记载,朗梓村始建于顺治时期,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其始祖覃正尧,系广西宜山庆远人,原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部下一名战将,驻守北平。因在一次清兵入关大败北平的战役中落荒而逃,路经朗梓,见土地肥沃,水秀山清,于是便择地久居下来。而后,育有一子两孙,由于祖祖孙孙居家俭朴,勤奋劳作,至咸丰年间,覃龙生辈已人丁兴旺,家财富有。于是,请匠购料,扩建居所。也有村后传说为覃将军丢盔弃甲后的藏宝处,宝藏丰富,至今难觅,更为朗梓村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古寨下,有一道长150米,高7米的护城石墙,墙上古藤杂攀,人们喻之为“藤墙”。每到春暖时节,藤上花开朵朵,红白相间,此时人们又喻之为“花墙”。一条小溪顺流而下,水深约1米,清澈见底,水面老鸭嬉戏,河底小鱼觅食,与整座古屋构成一幅绝伦绝妙的图画。整个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精巧,处处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各厅堂连柱石均为不同造型,内有一碉楼,登上可俯瞰全村,为县里仅存的古代军事建筑,该建筑群前后该建筑群前后花十年时间始建成。   3.村落布局状况与特点朗梓古屋位于高田镇南面,距镇中心约7公里,由一条平坦的环山四级公路相通。古时因村前有三株一丈多围的橄榄树且连年结子甚丰而得其名--朗梓。 朗梓古屋群分两处,相距约15米,占地7000多平方米,大小共计63间,每间墙体相连,高矮错落有致。古屋中最为雄伟壮观的当数覃氏世三公祠堂——瑞枝公祠。   相对于现代居住建筑与社区而言,传统民居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其它自然条件的综合产物,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可以说是概括了中国民间的建筑思想,正是这一思想导致了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的多样性,因为它迫使人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讲求实用,不求豪华。[2]因此,传统民居被视为是与“贫穷”联系在一起的住居模式。4 原因这种濒危   一是建筑的衰败,这些古老的建筑随时有可能崩溃,需要保护性的修缮。   二是环境的恶化。其实桂林的这些村庄本来有很好的自然环境,但是由于现在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村庄也开始承受它们无法承受的环境压力,村庄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以及农业、工业、生活污染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三是这些村庄原有格局的破坏,许多完全没有品质和品味的建筑正在淹没这些村庄原来的有品质和品味的格局。   5措施   1)经费来源。每年都会有大笔财政预算保证文物保护的经费开支。比如意大利自1996年以来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并且还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事业的政策,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政策支持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写入宪法。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历史文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