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三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之现代主义.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之现代主义

《荒原》是表现现代西方人精神崩溃的史诗,它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浸透了诗人的忧虑和绝望,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性。“荒原”的意象既是西方文明没落的象征,也是现代西方人精神衰败的象征。诗中那座“缥缈的城市”伦敦,正是西方现代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人们没有信仰,没有希望,醉生梦死,放纵情欲,犹如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诗人在此触及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丧失了价值标准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意义必然受到怀疑,人的出路也必然成为一个难以索解的困惑谜题。 《荒原》开一代诗风,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首先,此诗在其现代题材的表面结构下,隐含着一个对应的神话结构。艾略特曾明确表示,利用神话,可以“在现代性与古代性之间掌握一种持续的平行状态”,它是“处理现代历史广大的混乱和徒然感,并赋以其形义的一种方法”。诗人在处理现代的人物和事件时,不断在其中插人相应的神话内容,使二者在意义的比附中相互阐释,其目的不但在于使纷繁的意象纳人一个章法井然的框架,而且引导读者在现代与古代题材的联系中感受到作品深厚的历史感。诗作揭示现代生活的腐败、探索人类出路的主题始终与“寻找圣杯”和“死而再生”的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引出一组组意象,构成一幅幅图景,形成一个个“客观对应物”,为人们理解诗人的意图提供了一条曲折的线索。 其次,《荒原》中大量用典,成为一大特色。诗人引用了许多不同时代、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典籍中的句子,它们在诗中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如第3章开头一段: 河边的帐篷破了:树叶最后的手指 抓着濡湿的岸边然后沉下去。风 吹过褐色的土地无人听见。那些女神一一去了。 美妙的泰晤士,轻轻流吧,直至我唱完我的歌。 这一段前三句是写伦敦城泰晤士河的现实景象,最后一句则摘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的名诗《结婚曲》。斯宾塞笔下的田园诗情与前三句中的各个意象显然极不相符,造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接下去几行之后,诗人又写道:“在利曼湖边,我坐下来饮泣。”此句套自((圣经:旧约》诗篇第137首,原句为“在巴比伦河畔我们坐下。是的,我们哭泣,当我们想起锡安时”。表现的是希伯来人被放逐后思念故土的情景,用在此处,则是指诗人失去精神家园的巨大痛苦和失落感。结合前后的诗句内容看,这一引文有点明题旨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在《荒原》中俯拾皆是。 再次,《荒原》体现了诗人“非个人化”的创作主张,即诗人不直接在作品中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第3章中的几句诗: 暮色黯蓝,当眼睛和脊背一起 从写字桌上抬起,当人肉发动机等待着, 就像一辆出租汽车微微颤动地等待着时。…… 诗人并没有对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作直截了当的批判,但读者自会得出上述结论。全诗始终保持这种客观、冷静的风格,诗人的态度一直隐匿在“客观对应物”之后。 此外,《荒原》在一些章节中采用内心独白的技巧,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乃至一闪念的潜意识,增加了作品象征意义的丰富性。它用自由体写成,绝少用韵,语言灵活多变,却又自有一种严谨、整齐的节奏感。 三、卡夫卡: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 (一)表现主义 如果说象征主义文学思潮是西方从传统转向先锋、从古典转向现代的文学桥梁。那么真正揭开现代主义序幕的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流派。它起源于德国,继而波及奥地利、瑞典和捷克,最后横渡大西洋传入美国。表现主义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格奥尔格·特拉克尔(1887--1914)、弗朗茨·韦尔弗(1890--1945),德国的格奥尔格·海姆(1887--1912)、高特弗里德·贝恩(1886--1956)等。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斯特林堡(1849--1912),德国的格奥尔格·凯撒(1878--1945)、恩斯特·托勒(1893--1939)和美国的奥尼尔(1888--1953)。小说领域的代表则是奥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因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表现主义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通常则采用抽象的象征性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韦尔弗的诗集《世界之友》(1911)、《彼此》(1915),斯特林堡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共三部:第一、二部。1898;第三部,1904),奥尼尔的戏剧《琼斯皇》(1920)、《毛猿》(1921),卡夫卡的小说《城堡》(1922)、《变形记》(1915),都是公认的表现主义代表作。奥尼尔的《毛猿》通过满身黑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