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八课 游褒禅山记
学科: 语文 年级:高一 版本:人教版 期数:2332
本周教学内容:第十八课 游褒禅山记
【课文背景知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县)人,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曾被封为荆国公,故世称之为荆公,谥号文。在文学上他是欧阳修倡导的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宋仁宗至元和年(1054)王安石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同年七月以追忆形式写下此文,这也是王安石文集中惟一的一篇游记。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褒 梵 冢 谬 窈 咎 怠 仆
[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通“甫”)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1.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
2.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3.学习文章凝练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特色。
[难点]
领悟作者阐述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本文作为游记却不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本文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作者记山、记碑、记游洞,重点记半途而废的后洞之游,并非为了描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是要从失败的游览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即: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相之,而“志”尤为重要,因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由于“古书之不存”,学者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以讹传讹。由此可见,写景记游并不是文章的表达重点,只为后文明理作铺垫,写景状物,也就不可着墨太多。
如何理解“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本文的又一难点。此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志”就是意志,属主观的因素;“力”即体力,“物”即物质条件,为客观条件。三者并不是并列的,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主观因素,因为只要有了“志”,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相反,如果意志薄弱,斗志松懈,小挫即回,即使“力”与“物”再充足,也难以达到目标,因而作者将“志”放在三者首位。
如何理解末段补记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之三。文章的末段点明了同游者的姓名及撰文的时间、作者,这是一般游记的格式。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列举出四人的姓名,也告诉了读者“不随以怠”的警示是有根据的,记山记游,真实不虚,借事喻理,理非妄发。
【知识延伸检索】
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微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山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
【课文阅读指导】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部分和议论部分各占一半。学习这篇文章,关键是能解读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关系。在记游部分,如何处处为后面的议论立下根基,在议论部分,又是如何处处回应前半部分,这些应仔细体会。
【课文结构分析】
1.课文思路
全文共分五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2)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是文章的议论部分。这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二层(4)借仆碑抒发感慨,指出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第三部分(5),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的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游褒禅山记》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课文写作特色】
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
本周强化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