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茹尔丹效应
茹尔丹效应
原作者:高慎盈 来源:《社会心理效应透视》 共有96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0)】
“欣羡之眼”与“茹尔丹效应”
夜读清人李光庭的笔记《乡言解颐》,着实为其中的一则小故事忍俊不禁:
“尝有夫妻以打烧饼为业者,门前看过嫁妆。夫曰;‘这副嫁妆准值五百两。’妇曰: ‘不值。至多三百两。’彼此坚执反目,夫捉妇发乱殴。妇曰: ‘再添上五十两。’夫犹不依。妇负痛呼曰; ‘算他四百两罢了。’旁观者劝曰: ‘只管打闹,炉上烧饼都焦了。’夫曰: ‘坏一炉烧饼什么要紧?’埋没了人家一百两银子,情理难容。’”
这对夫妻为什么会为这种事而打闹不休?原来,当时民间婚礼“竞尚纷华”。不少人为了顺着这风尚,为办嫁妆,往往“倾囊为孤注,致负债而莫偿”。面对这种世俗风尚,这对夫妇生怕自己的眼光落后于形势。于是,在看到一副嫁妆时,男的以夸其价高来显示自己的“识时务”,女的则以贬其不足来表明自己的眼界更高。为了自己的“面子,夫妻俩固执己见,打闹起来,眼见一炉烧饼烧焦了也不屑去管。因此,李光庭在评价这个小故事时写道: “即此而观,鄙夫欣羡之眼,败家妇不足之心,和盘托出。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象上述那对夫妻那样,长着如此“欣羡之眼”与“不足之心”的人至今仍还存在。君不见一些青年结婚竞比排场,争显阔气,往往为争个“面子”而债台高筑么?报载,据对厦门市某区1615对新婚夫妇调查结果,男方普遍花费5 000元以上,女方也在2 000元以上,有的人家甚至花了10 000多元。这些新婚夫妇们认为,现在时兴斗阔气,赛排场,不这样花钱会被人耻笑。一位陈姓娘家竟然将10 000元现金用镜框镶挂在墙上作嫁妆,新郎接新娘时,用了三辆汽车去运载嫁妆,还在市区内招摇而过。而伴随着婚事奢办的不良风气,有些人不惜铤而走险去“捞钱”,以至“未进洞房先入牢房”的事件,我们不是也时有所闻吗?
尤为发人深思的是:尽管报刊上年年都在“唱节日歌”,即每当喜庆佳节之际就大力要求青年婚事新办、抵制不良风气,然而,婚事奢办的歪风却在不少地方依然“行情看涨”。这是为什么?一味地指责我们的一些青年朋友“思想落后”、 “没有头脑”,行吗?我觉得,这里包含着一个社会心理的问题。揭示“欣羡之眼”这一表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青年朋友提供一点冷静反思的线索。
这个社会心理原因,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所形成的连锁性心理反应,即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欣羡之眼”的存在,除了与社会感染机制的“邻里效应”等社会心理现象有关外,更明显的是反映了模仿机制的“茹尔丹效应”。
“茹尔丹”原是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塑造的一个文学角色形象。这个“茹尔丹先生”是个模仿迷。他得知别人家在举办家庭音乐欣赏会, “那么我家也应该有”,于是赶忙去请音乐教师到家里来。至于服饰穿戴,茹尔丹也处处向“上等人”看齐,却又模仿得很不得体。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据说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缝给他裁错了衣服,编瞎话哄他,他居然也信以为真了。结果,尽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头朝下”的,但他只要听说是模仿而致,也就“那么行啦”。
茹尔丹的形象可笑吗?当然可笑。莫里哀就是把他作为讽刺的对象进行描绘的。但是,从模仿这一社会心理现象这个角度去分析,“茹尔丹效应”却自有其存在的客观性。
这一效应已被社会心理学家的许多实验所证实。不仅儿童模仿,就是成人也如此。著名的“野外实验”就足以说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客观性。这个实验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在公路上人为地制造两种情境:一种情境是,路上停着一辆轮胎跑了气的小轿车,车傍站着一个女驾驶员,在等人来帮助她。另一种情境是,有两辆轮胎跑了气的汽车,其中一辆汽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妇女,同时有位男人在帮助她换轮胎,这位男人自己的汽车停在一旁,另外一辆轮胎跑了气的车,停在大约离该车半公里远的地方,旁边也站着一位等待帮忙的女驾驶员。在这两种情境下,分别对路过这里的2 000辆汽车进行了测验。在第——种情境下,有35位驾驶员停下车来帮助女驾驶员,占总数的1.75%;而在第二种情境下,却有58位驾驶员停车帮助那位女驾驶员,占总数的3%。为什么第二种情境下的停车人数比第一种情境下的人数几乎多一倍?这是因为模仿前面那位帮助女驾驶员换轮胎的男人的结果。
看得出,模仿是再现他人的一定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姿态、动作和行动,这些特征、行为方式、姿态的特点还同时具有一定的合理的情绪倾向性。就是说,模仿的定义乃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
人们为什么会发生模仿行为呢?在本世纪初,以塔尔德为代表的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