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牧民定居工程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牧民定居工程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疆###############地区###############市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工程建 议 书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新疆###############地区###############市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工程 1.1.2项目主管单位:###############市人民政府 1.1.3主管单位负责人:#####(###############市委常委) 1.1.4项目建设单位:###############市畜牧局 1.1.5建设单位负责人:李先云 (###############市畜牧局书记) 1.1.6项目建设地点: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点 1.1.7项目建设年限:3年(2007年--2009年) 1.1.8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1.1.9项目总投资:总投资9564.24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2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47万元,农牧民自筹6417.245万元。 1.1.10建设规模与内容: 建设规模:将###############市窝依加依劳牧场、也门勒乡、喀拉哈巴克乡、恰合吉牧场、阿西尔乡、恰夏乡和阿不都拉乡7个乡14个牧业村的1091户牧民,搬迁定居至###############市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点,建成1个集养殖基地、饲草料基地、牲畜品种改良基地、奶业基地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内容:新建高标准牧民定居抗震安居房1091栋,砖混结构, 80平方米/每栋;建棚圈1091座,120平方米/座;建青贮池1091座, 150立方米/座;建鱼骨式挤奶厅和畜牧兽医工作站各1座。 配套饲草料地5.455万亩,达到户均50亩标准;围栏草场4万亩。修建砂砾道路40公里,防渗渠道50公里。 1.2项目背景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结束游牧历史、减轻政府压力、推进牧区走向小康的重要途径。 牧民定居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居住方式的改变,更是生产方式的跃迁,社会观念的变更。 ###############市齐巴尔吉迭是我市原牧民定居点,也是我市牧区牧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目前该区域牧民牧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为改变这种原始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自1998年开始在以工代赈资金的扶持下,###############市政府着手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至2006年已有部分牧民在此定居。实践证明牧民定居可以缓解草畜矛盾,有效遏制草场退化,有利于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牧区综合效益。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和缺乏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目前,###############市牧民定居点在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等方面与畜牧业发展速度相比较仍很滞后,以至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2007年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地区地委行署为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进程,2005年提出了将今后三到五年作为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重点建设和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精神和地区提出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就如何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多次召集各方面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专家们一致提出推行牧民定居工程。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牧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实施牧民异地搬迁定居项目是一项德政、民心项目,市委、政府以创造和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多元化融资补充,建设牧民新村,实现牧民和贫困户定居,将使农牧民过上美好、和谐的日子。 2.1.2截止2006年末,全市共完成高标准配套完善牧民定居1079户,尚有多数牧民需要实施定居建设工程;同时,由于牧区乡镇(场)地处山区,地广人稀,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已定居的部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为恶劣,部分村队至今没有自来水,严重影响了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牧场社会经济的发展,牧户因没有脱贫致富的条件,致使常年贫困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实施牧民易地搬迁定居,是改善当地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当务之急。 2.1.3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四季游牧、粗放经营的养殖模式,造成市域草场过度利用,保护不足,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市共有草场草地面积516.91万亩,现土壤中度侵蚀(退化、风沙、盐害、水害)面积已达到155万亩。全市14个牧业村拥有草场面积260万亩,过冬牲畜14.66万只标准畜。

文档评论(0)

linjuanr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