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北平原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种业
作者简介:,男,19年生,人,,从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Tel:03-7169095;E-mail:zwq7290134@163.com;
1,韩赞平2,张伟强1
(1中国农业大学 吴桥实验站,河北沧州061800; 2河南科技大学 农学院, 河南洛阳471003[1-3]。
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使作物种植在时间和空间上集约化,从而更为有效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多种作物高产稳产。作为高光效喜温高秆C4作物,玉米与其他作物间作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就光照、温度,水分,肥料等宏观利用而言,玉米既能与如辣椒等矮秆、耐荫植物(作物)间作提高光合效率;也可与如豆科、蔬菜等水肥高耗作物间作[4-5]。因此,研究玉米不同的间作模式,对实现包括玉米在内的作物丰产稳产,提高对多种逆境胁迫的抵御能力,增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具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概述了华北平原主要的玉米间作技术,初步探讨了不同间作模式的发展方向,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简要的分析,旨在明确揭示不同玉米间作产量优势,为实现单位面积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
1玉米主要间作技术概况
随着玉米栽培模式的逐年改进,华北平原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玉米/豆科类、玉米及其不同品种,玉米/蔬菜类、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等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较好的发挥了玉米及相关作物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生理特性,一定限度内提高了光、温、水、肥、土、气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在农业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下,玉米/豆科类,玉米及其不同品种,玉米/蔬菜类等栽培模式,特别是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试验研究日渐增多。
1.1玉米与豆科的间作
玉米/豆科类的间作代表了高秆与矮秆作物、禾谷类与豆科类作物间作的典型配置模式,一般来说,适应性较强,在我国华北平原乃至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6]。具体而言,此类间作模式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玉米/花生、玉米/蚕豆、玉米/豌豆,玉米/绿豆等。前人的研究认为玉米、豆类间作模式下玉米能从豆类作物的根际中获得部分氮,这种对氮竞争的结果,可刺激豆类作物的固氮作用,同时玉米菌根所形成的菌丝桥也有利于豆类作物对磷的吸收[7-10]。就大豆而言,在华北平原地区主要采用的玉米、大豆间作带型比有2:6、4:6、1:3、2:4,任秀荣等[11]的研究认为玉米、大豆2:6的间作带型更有益于协调好两作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其增产效益表明此模式适于该区推广种植。以花生来说,在华北平原地区主要采用的玉米、花生间作带型比有2:4、2:6、4:6,焦念元等[12]的研究认为玉米、花生2:4的间作复合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经济产量优势,且间作优势主要来自玉米。
1.2玉米及其不同品种的间作
赵亚丽赵亚丽22、农大108等稀植大穗品种搭配西芹种植,连续3年栽培试验示范成功,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杨仁彪等[17]研究了春玉米与大白菜间作模式,认为如豫玉22、农大3138等稀植大穗品种搭配耐低温、抗病、生育期短的早熟白菜品种如阳春、春大将、郑研春1号可较好的实现立体种植。同时,近年来华北平原科技工作者对西南山区的较多采用的玉米与马铃薯的间作套种也有不少研究,梁新安等[18]对春马铃薯、春玉米、秋冬花椰菜一年三种三收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孙隼等[19]对玉米与马铃薯的间作进行了研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李佩华[20],黄承建等[21]的研究认为玉米与马铃薯的间作宜采用2:2间作带型。此外,本区夏玉米与食用菌间作也逐渐为农民朋友所接受,一般选用的单株生产力高的稀植大穗玉米品种,搭配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如平菇、鸡腿菇、香菇、木耳、竹荪,间作模式为菇床铺料栽培或菇床菌棒栽培[22]。王福祥等[23]的研究明确指出玉米间套食用菌,既能提高光合效率发挥玉米玉米增产潜力实现高产,同时也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实现二者高产高效的目的。
2玉米主要间作生理机制的研究概况
间作复合群体所具备的增产潜力和优势,一般归因于不同作物的生理特性、生长习性。玉米是高光效喜温 C4 短日照作物,其干物质产量的 95% 左右来自光合作用。玉米与上述不同作物所形成的间作复合群体,使原有平面采光群体株型的塑造为为立体采光,形成时空环境互补的田间小气候,特别有利于其及所搭配的矮杆或耐荫作物同时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冠层的净同化率,有效的增加边际效应,从而获取比单作更优势的产量潜力。玉米/蔬菜的多种类型间作就是很好的利用的这一优势,发展为形势喜人的立体农业栽培模式。相较于大豆、花生、棉花、马铃薯[1] 王璞. 农作物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百明. 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特征区划. 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3.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A.8 公用设备二次回路原理图集20170407.pdf VIP
- 人教版(2024)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直角》PPT课件.pptx VIP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医院感染的消毒灭菌与器械管理.pptx VIP
- 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pptx VIP
- 2025年呼吸内科医师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A.1 220kV线路二次回路原理图集..pdf VIP
-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pdf VIP
- 苏轼《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古诗词PPT.pptx VIP
- (2025年)全科医生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