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

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温二十中 王 颖 徐腾跃 一、课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其主要功能可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熏陶功能。教师的品行,班集体群体行为,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文体活动都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思;二是凝聚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把校园全体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同心协力。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体协作、奋发向上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三是导向功能。它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发挥创造力,提高艺术修养和各种有用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奥妙的领域之一。”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长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影响,或者不知道什么是校园文化、如何进行建设校园文化,或者知道了也无暇顾及,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松散无序状态。在这种读书、高分、升学为最高准则的学校氛围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都被忽视了。这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况且,信息时代已使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多元化,市场经济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在校园外录像厅、游戏机房、歌舞厅、台球室、书刊摊等,比比皆是。校园文化建设稍有空白即会被各类庸俗低级的文化所占领,从而追求奢华、随意浪费、利已主义、胸无大志等不健康思想,便在学生的行为中时时流露出来。 从这里我们看到,校园文化建设不论在学校德育过程,还是教学活动中,都有较高的地位和很大的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又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践研究的总体构想 1.实践研究起止日期:1996年9月-1999年9月。 2.实践研究目的 本课题试图通过本校如何认识、把握和建设校园文化来初步探讨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内容、方法、途径,并以此来达到正确舆论引导人,正气氛围感染人,正规教育塑造人,正品质量激励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意义,进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3.概念界定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一部分,但它必然有自己个性文化,从存在方式看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指向为核心,以表现出来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它表现在浅层是显性的,有物质、环境、行为、规章等,表现在深层是隐性的,如校园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概括起来说,它包括: ①物质文化形态。指学校里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室内布置、花草树木及其洁美程度,它是校园文化发达的基础和外在标志。 ②制度文化形态。指学校的校纪校规、制度、已形成的公约、习俗,它不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对学生道德品质、纪律、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活动行为文化形态。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种活动方式和业余兴趣生活方式。 ④精神文化形态。包括被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校园精神。 4.实践研究原则 ①统筹兼顾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场地安排、时间分配等方面统筹安排,形成统一指挥。同时要把学校党政领导作用、教师指导作用、学生的参与活动行为,充分发挥起来,拧成一股绳。 ②主次分明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要有渐进性,从学校实际出发,分别缓急,分期分批推开,不断更新充实。 ③渗透性原则。把校内校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内外力量,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长远看,建立完整的社会文化网络,是使社会、家庭、学校内外结合,协调一致,共同担负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 三、实践方法与内容 (一)改善环境,增强校园魅力 1.合理布局,体现环境的教育性 ①结构美。学校主体教学楼建设成“Z”型,与实验楼连成“U”型,中间成“中心”花坛,造型别致,远看就像一艘知识海洋中的战舰,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红色为辅。白色象征学校是知识的圣殿,红色则象征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②配套齐。先后建设好规范化的十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活动室。即八室二馆一厅:校史室、仪器实验室、阅览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舞蹈室、电脑室、文学社团活动室、图书馆、体育馆、多功能表演厅。并都配置必要的现代设置,制定管理制度。这些场所的开设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 ③厅廊雅。一到校门,“文明、严谨、创新”的校风字样赫然在前。“造就学者型教师,培养高境界人才”的办学宗旨,“千教成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德育标语,也被写在最醒目的地方。门厅正中布置着供师生进校整理仪容仪表的大镜子,并配有周恩来同志的名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背容直;气象忽傲、勿暴、勿急;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大厅的橱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