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ppt

医学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特征 阴阳平和质: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 偏阳质: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 偏阴质: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 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肿,虽瘦而有精神; 面色和肤色明润含蓄; 目光有神; 性格开朗、随和; 食量适中,二便通调; 舌红润,脉缓匀有神; 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 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形体多偏瘦,但较结实; 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 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 食量较大,大便易干燥,小便易黄赤; 平时怕热喜冷,动则易出汗,喜饮水; 唇舌偏红,苔薄偏黄,脉多偏阳; 精力旺盛,动作敏捷,反应灵敏,性欲较强。 形体多偏胖,但较弱,易疲劳; 面色偏白而欠华; 性格内向,喜静少动,或胆小易惊; 食量较小; 平时怕冷喜热; 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 常见体质对机体致病因素的影响 一、阴阳平和质   阴阳平和,功能协调。 不易感邪,感邪易愈。多发表证实证。 二.偏阳质  偏于亢奋、火热、躁动等特性。 易感阳邪(风,暑,热邪),多发热,实,燥证(伤阴). 三、偏阴质  偏于不足、阴寒、安静等特性。 易感阴邪(寒,湿邪), 多发寒证,虚证,阳虚, 痰饮,水湿。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阐释发病原理 解释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 指导治疗 指导养生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虚劳等 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二、阐释发病原理 体质决定能否感邪而发病 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邪气难以侵入体内; 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邪气易于乘虚侵入; 体质状态或缺陷是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 三、解释病理变化 从化: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从化。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 1 通过正气强弱决定发病和影响传变 2 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影响传变 四、指导辨证 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候类型。 同病异证: 个体体质的差异可表现出不同的证 候。 异病同证: 感受不同病因而体质具有共性时,可 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 五、指导治疗 (一) 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二) 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注意药物性味 注意用药剂量 注意针灸禁忌 (三) 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六、指导养生 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养生措施和方法。 起居 饮食 劳逸 运动 锻炼 [目的和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 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 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 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第六章 病因 概 述 病因(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疾病的原因。 病因范围: 原发病因: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继发病因(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 形成、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所致临床表现的理论。 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 依据 1 贯穿整体观念 2 应用类比方法 方法 1 询问病史 2 辨证求因 中医病因学研究史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张仲景: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分三类(《金匮要略》) 。 陶弘景: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原则上提出了“三因学说”。 (《肘后百一方·三因论》)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具体阐明了“三因学说”。 头面部 躯干部 ?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命名含义及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头 胸 手 足 腹 手三阳经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