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地层学-地质界线.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地层学-地质界线

Wang X.L. 化学地层学 内容 元素地层学 同位素地层学 地质界线化学地层学 气候变化与地球化学 化石地球化学 地质学家根据构造运动、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等将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因而地质界线往往是地球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界线,最直观的是生物的大灭绝和大发展。 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者采用的化石种类差异常导致界线划分的矛盾。 因而,寻找可适用于全球的、可被大家广为接受的地层界线的划分标准是必要的。 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上明显不同,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地质事件发生的地质界线上下,这种差异非常明显。 冀北地区各时代稀土元素参数对比 国内外不少学者已对地质界线上的痕量元素含量及变化进行探索性研究, 并在前寒武/寒武系界线、泥盆/石炭系界线、二叠/三叠系等地质界线上发现了程度不等的元素地球化学异常, 这表明了地质历史时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普遍性。 前∈/∈界线 19世纪以来,达尔文进化论占据着生物演化理论的主流地位,根据这个理论,生命的出现和物种的演变应该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但是,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却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 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并大感迷惑,并认为这一事实会被用做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他同时解释到,寒武纪动物化石出现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纪动物化石的缺乏,是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或是由于老地层淹没在海洋中的缘故。 前∈/∈界线的划分,到目前为止是国内、外学者意见分歧较大、尚无定论的问题。 我国云南晋宁、四川峨嵋、长江三峡等地区是前∈/∈界线研究最理想的地区,曾作为国际地科联该界线的界线层型选剖面。 在古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等方面,我国学者已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但由于前∈/∈之交的地质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至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①1985年,我国学者徐道一在瑞士加瓦特召开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报道,在云南晋宁地区的Z/∈地层剖面上,于八道湾段和大海段之间发现了碳同位素组成的突变; ②许靖华等,在会上也报道了在云南昆阳剖面上和三峡剖面上,分别于八道湾段和大海段之间,水井沱组和天柱山段之间发现了碳同位素组成的突变。 上述两个发现,为前∈/∈的界线划分提供了重要信息。 但后来Tucke(图克)1986年在摩洛哥前∈/∈交界剖面上发现了两次碳同位素组成的突变,故而又引起了争论。 因此,到目前为止,前∈/∈界线到底放于何处,至今仍无定论。目前认为:前∈与∈之间存在两次δ13C值的突变;我国也应存在两次,有待查明。 因而,目前应研究和查明稳定同位素组成在地层剖面上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各级地层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工作是非常重要,但又十分复杂的艰巨任务。 二叠/三叠系界限 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蜓类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 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这次大灭绝的可能起因包括陨石撞击、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 二叠纪末-三叠纪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二叠纪末-三叠纪海水锶同位素及海平面变化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分子化石变化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分子化石带 右图表示了海相P/T界线上、下碳酸盐岩的δ13C值在剖面上的变化情况。 上述两地区P/T分界地层的δ13C值在剖面上的分布特点是: ①δ13C值分布于+5.5‰~-8.7 ‰之间,分布范围为14.2‰,远大于K/Rδ13C值的变化范围,打破了过去一直认为海相碳酸盐岩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0±3~5‰的概念。 ②δ13C值在P/T界线以下为正值,以上为负值; ③δ13C值在分界线附近由正变为负值时,其转折点或中点,基本与分界线吻合。 ④δ13C值在界线附近呈突变,即不厚的地层内(或较短的地质时间内),δ13C值做大幅度的变化。 上面两个剖面,δ13C值的变化幅度分别为5.7‰和5.4‰(汉中),而这一变化幅度所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