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教学  《有趣的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我在一次研讨课中听了这节课。尽管这位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感悟“面在体上”,但从把握教材到具体环节的设计,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是根据课本的四幅图大做文章,把感悟“面在体上”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下是我在这节《有趣的图形》中听到的一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物体?(出示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让学生说其名称)   师: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新朋友让大家认识。(出示三棱柱)像这样的物体我们叫它三棱柱。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自己的学具,并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   生1: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2:圆柱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生3: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   ……   师:小朋友们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出示课题)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三棱柱的底面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对了。怎么让这些面跑到你的纸上?请各个小组的小朋友一起想办法让这些物体上的面“搬家”。   (学生讨论后动手画“面”,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各小组的小朋友汇报一下,你画的是什么图形,是借助什么物体画的?   生1:我用正方体画出了正方形。   生2:我用圆柱画出了圆。   生3:我用长方体画出了长方形。   生4:我用三棱柱画出了三角形。   师:大家很能干,都能从正方体上找到正方形(从正方体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圆),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长方体上拿下一张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三棱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现在我们再一次来认一认这些图形朋友。(生认图形,读其名称。)   师:(出示课本的四幅交通标志图)你们认识这些图吗?知道它们是利用什么图形做的吗?谁来说说?   (指名回答,学生依次说出每个交通标志图的形状)   ……   [思考]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教学用书也减少了以往详尽的教材分析,这都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但也增加了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使不少教师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   对照课本,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忠实地执行了教材,在课堂上演绎教材时,甚至被教材束缚了手脚。因为课本上第一幅图是一个小朋友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堆上按了几下,出现了几个三角形,所以就让学生认识三棱柱,而且误解了课本的意图。课本中一开始呈现四幅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悟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但并不是说,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必须分别由三棱柱、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面“搬家”得到。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这不就是每个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吗?但要在课堂上能真正地做到,而且能做好,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如在本节课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认识,还用得着一个一个让学生去认识吗?又如,学生对三棱柱这一名称并不熟悉,三棱柱本身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那样常见,况且,也不见得只有在三棱柱上才能看到三角形,所以,本节课是不是一定就得通过介绍三棱柱让学生认识从而达到认识三角形的目的?再如,课本中的四幅交通标志图,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讲,他们一点都不熟悉,如果让他们自己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时至今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现象不会再发生,也不应该发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教师主动驾驭教材的热情和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教材作了处理,并不见得他们都已经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了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看来,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完善教材的意识。     《有趣的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我在一次研讨课中听了这节课。尽管这位教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直观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感悟“面在体上”,但从把握教材到具体环节的设计,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是根据课本的四幅图大做文章,把感悟“面在体上”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下是我在这节《有趣的图形》中听到的一个教学片断。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