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培养.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培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创造力的定义;创新型国家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故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力   二、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讨论法、故事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1)什么是创造力:(学生思考)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产生或造出来。   教师:创造力是人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能创造出许多新东西而且在世界排名前20名的国家,可以定义为创新型国家。日本连续8年排第一。   如果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创新了,就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2、新课授入   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创造性的培养   (1)板书:1→一 11→十一 111→一百一十一 1111→一千一百一十一 (思维定势)   四个“1”怎样写可以成为最大的数字 11→11的11次方   所以要创造,那我们就要打破思维定势   (2)出示:12 13 14 (板书) a b c 13可以是“ b ”   (3)故事:一位警察去森林打猎,突然窜出一只野猪,警察立即掏出手枪大喊“站住!不许动!我是警察。”   这就是职业病,是一种思维定势,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思考问题。   (4)一男孩说:公安局长的爸爸是我的爷爷。请问:小男孩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教师:我说了公安局长是男的吗? 学生:没有 (因为认为公安局长是男的就是一种思维定势)   (5)问题:一只网球,使它滚一段距离后完全停止,然后要使它自动朝相反方向运动,既不允许将网球反弹回来,也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打击它,更不允许用任何东西将它系住,该怎么办?   教师:如果你做不出来,那是因为认为它是在水平面上,它也可以是在斜坡上。   (6)相似题:如何用9根火柴棒摆出2个正三角形和3个正方形? 教师提示:打破思维定势(从一维空间到三维空间) 学生进行 教师巡视   (7)问题:玻璃瓶中装有橘子水,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能打破玻璃瓶,也不能拔出软木塞,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橘子水?   答案:把软木塞按进去 引出逆向思维   (8)出示:司马光砸缸 图片(幻灯片)   反其道而行之“使水脱离人” 一般思维“使人脱离水” 引出发散思维   (9)问题:砖头的用途?(幻灯片)   学生回答:砌房子、打人、画像、搭桌子……(6张幻灯片)   展示:砖头做的东西 (幻灯片)   (10)问题:酝酿效应   打开一个环需要2元 连一个环需要3元 总共给你15元 怎么办? 学生讨论   答案:打开最下面3个环 (6元),用3个环把上面三条焊接起来(9元)   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同样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由此解开。凯库勒自己是这样描述的:“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