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DOC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及时地改变原有的思维进程或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善于自我调节,灵活多变,寻求新的思维角度和方向。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思维的灵活性看成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初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模仿来进行,对不少通过类比得出运算法则很容易接受,理解并运用。例如由小学的四则运算法则到中学的有理数运算,由于受学习正迁移的影响,学生没有感到太多困难。模仿的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但囿于模仿,不能灵活掌握,模仿只能接受简单的、初级的知识,不能形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获得的知识也是死的。例如:学了有理数加法法则后,学生对推出的法则过程能理解,也会用法则进行运算,但遇到如课本上“已知a0,b0,︱a︱︱b︱用︱a︱与︱b︱表示a+b”这类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就不会用法则了。当升入初二后,数学学习难度明显加大,而且有些问题已带有开放型特征,所以,仅靠模仿很难适应。而且,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学生来说,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多一知半解,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表现为机械模仿,死记题型。长此以往,无所适从,造成思维混乱,抓不住关键环节,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使思维受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变更思考角度,抓住问题本质,克服单纯的模仿,把知识用活,于变通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就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的灵活性。 一. 挖掘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并不是教师把多种解法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智力氛围中,培养敢想、敢做、认真、顽强、自信、求实的品质。无论哪一门学科,基础知识尤为重要,只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便会处处闪现思维的火光,解题中也会屡见妙招。下面举例,以飨读者。 已知:△ABC中,∠A=90°,AB=AC,BF为AC边上的中线,AE⊥BF,与E交BC于点D,求证:∠AFE= ∠CFD. 思路1.利用全等三角形。 证法1:过点A作AH ⊥BC于H交BF于点G (图1), 于是 ∠BAG= ∠GAF=45°. ∵AB=AC, ∠ABG=90°- ∠BAE=∠CAD ∴△ABG≌△CAD, ∴AG=CD 又∵AF=CF, ∴△ AFG ≌ △CFD ∴∠AFG=∠CFD. 思路2.利用“等量减等量差相等” 证法2:过点F作AC边的垂线交BC于H, 连结AH交BF于G点, 易知H为BC的中点(如图2) ∴AH⊥BC,AH=BH, ∠GHF=∠DHF 另证Rt△BHG≌Rt△DHA, ∴∠GFH=∠DFH ,∴∠AFE=∠CFD 思路3.利用第三量作媒介 证法3:过点C作GC ⊥AC与AD的延长线交于点G(图3) 于是有Rt△AFB≌Rt△CAG, ∴∠AFB=∠CGA, AF=CG=CF 又∠FCD=∠GCD=45° D为公共边,所以△ FCD ≌ △GCD ∴∠CFD=∠CGD. ∴∠AFE=∠CFD. 思路4.利用相似三角形。 证法4:过点D作DG⊥AC于点G(图4) 易证Rt△ABF∽Rt△GAD, 所以= (图) 所以=== 所以Rt△ABF∽Rt △GDF, ∴∠AFE=∠CFD. 一题多解极富挑战性,能激起学生解题的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使思维灵活性得到提高。 二. 探究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对课本中原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变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加深理解。在教学中编拟变式题时要充分注意教材中前后知识的衔接,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回忆以往的经验和训练所形成的联想中直接产生新的联想和新的认识。这样可以承上启下,触类旁通,使学生透彻理解问题,增强应变能力。 如《几何》第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