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医学基础-09泌尿系统疾病(上)
* * * * 上皮细胞下 基膜内 系膜区 内皮细胞下 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 (模式图) ⒉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⑴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重要作用) 相应抗体+肾小球内固有成分(抗原)或抗体+植入抗原 A.基底膜抗原 B.肾小球其它抗原:足突抗原、肾小管刷状缘抗原 C.植入性抗原(常见):血中抗原+(基底膜、 系膜)→植入抗原→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基底膜抗原 连续线形荧光 植入性抗原 颗粒状荧光 抗体 原位抗原 基底膜 植入抗原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抗体 原位抗原 基底膜 植入抗原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感染等因素 抗体 原位抗原 基底膜 植入抗原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线性荧光 抗体 原位抗原 基底膜 植入抗原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颗粒状荧光 ⑵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肾小球抗原+抗体→血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沉积在肾小球滤过膜 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不同 系膜区 内皮下(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 上皮下(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 基底膜 颗粒状荧光 循环免疫复合物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基底膜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 上皮下 基底膜内 内皮下 ⒊炎症介质介导的损伤 免疫复合物与补体结合 ↓ 激活补体系统(C3a 、C5a、C567为炎症介质)→局部炎症反应 ↓ 吸引中性粒细胞 ↓ 激活凝血系统合激态系统 ↓ Capi.微血栓形成、Capi.通透性↑ ↓ 渗出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内皮C、系膜C、上皮C) 补体 基底膜 白细胞 酶 白细胞 损伤 炎症介质 系膜细胞增生 肾小球肾炎免疫损伤机理 白细胞 GN病因发病机制 原位IC 循环IC 细胞免疫反应 (抗GBM等) (致敏T细胞、NK细胞) 肾小球 炎症介质激活 炎症细胞浸润 血管活性物质 激活补体 凝血系统 细胞因子 (组织胺,5羟色胺) (C3a,C5a,C567,C5b-9) (IL,TNF,TGF,ET等) GN 二、 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研究方法 材料来源:肾活检、手术标本、尸体解剖、动物实验 光学显微:特殊染色显示GBM和免疫复合物 免疫病理学:显示免疫复合物的种类和沉积部位,包括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 电子显微镜:组织的超微结构和电子致密物 三、基本病理变化 肾小球细胞增多 基底膜增厚 炎性渗出和坏死 玻璃样变和硬化 * * * * * * * * * * * * 变态反应性疾病 Ⅱ型变态反应:抗体或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Ⅲ型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 Ⅳ型变态反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概论] [结构与功能]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功能] 1.产生、排出尿液: 排出废物、毒物, 维持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 2.分泌激素: 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二羟胆钙化醇 —调节血压、RBC生成、钙吸收 正常肾脏 a. 皮质 b. 髓放线 c. 髓质 d. 肾柱 e. 肾乳头 f. 肾小盏 肾的大体结构 a. 弓形动静脉 b. 小叶间动脉 c. 小叶间静脉 d. 皮质肾单位 e. 髓旁肾单位 f. 肾小管周围 毛细血管网 g. 直小动静脉 肾的血管分布 解剖生理单位: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 正常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 肾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