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动社会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础观点 。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4页    举例说明政治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2008年5月19日—21日,“设立全国哀悼日是中共的一大突破” “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鞠躬默哀”“天安门降半旗缅怀逝者”……中国19日—21日连续三天为汶川大地震死难者举行悼念活动,成为各国媒体的“聚焦点”: 19日下午2时28分,正如法新社所言“中国进入三分钟停顿,举国为地震遇难者默哀”。美联社14时31分就发出了快讯,并注意到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为国家领导人以外的人实行全国性哀悼”。 洛杉矶时报将之称为“越来越人性化的政府努力向民众提供精神安慰和国家支持”。而德新社、美国之音等都解读出了“设立哀悼日顺应民心民意,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关爱以及万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 在伤亡惨重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很多国家都由政府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如“9·11”事件后,美国将9月14日定为全国哀悼日;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俄罗斯宣布9月6日和7日为全国哀悼日。中国则一直缺少一个国家层级的集体祭奠活动,对于唐山大地震、特大矿难、渤海沉船等重大事故造成众多的死难者,从未举行过全国下半旗的悼念仪式。 “这次愿意开创先例,是向国际社会显示中国政府重视人民的安危祸福,是在尽力跟国际接轨,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香港《苹果日报》的“苹论”认为:这表达了中国政府与民众同哀同悲,是明智而恰当的。 基于此,多家外媒“所见略同”形成的共识是:设立全国哀悼日“表达举国之沉痛哀思,祈愿所有不幸的生命得到安息,这一破天荒的做法,尊重所有生命与逝者,让政权与国家更多地体现关怀与人道,是中共的一大突破,也是胡温‘以人为本’的又一具体体现”。 是的,在三万(六万)多人罹难、三十多万人受伤、五百多万人成为受灾群众的情形下,只有感受悲怆才能凸显坚强。寄托哀思是为了化悲痛为力量:生命高于一切,《华尔街日报》留意到“中国宣布全国哀悼,救援工作仍在继续”,尽一切努力寻找更多的幸存者;奥运火炬传递“暂停”,美联社的结论是“对中国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帮助同胞”;停止公共娱乐的“中国含泪”,路透社、共同社等写下的是“生命的祈祷”…… 以人为本,就是民重如山。而将“以人为本”的镜头摇远,细心的外媒不会忘记,几年来近民之心、亲民之意颇多体现在“中国大政”: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指挥若定、亲临雪灾现场的问寒问暖、洪水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出现的身影……在领袖的率先垂范下,从上至下各级政府、干部的举措和施政行为,都显示出“民生优先”、“民生至上”的取向,并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扬。 哀悼日,确是中国民族力量的凝聚,为的是在发展征程上更大的爆发。 关于文化的作用,人们做过许多不同的比喻: 一说文化好比空气。 二说文化好比经络。 三说文化好比阳光雨露。等等 国父遗教,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民族主义为心理与政治建设的原则;民权主义为政治与社会建设的原则;民生主义,则为政治与物质建设的原則。“三民主义”即为统摄心理、物质、政治、社会四大建设,以完成国家建设。 三是丧失了革命的党德; 四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不知道民族道德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可见,国民党的失败首先是在文化方面败给了共产党。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它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 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清除这种错误观念,决心逐步加强文化建设,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