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技术和文化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播技术和文化研究

第十四讲 传播技术与文化研究 现代性中的技术问题 1.现代是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的; 2.技术与理性的关系——工具理性的形成; 3.技术和“人的延伸”; 4.技术和主体性的悖反逻辑。 传播技术的变迁 1.印刷?电子?数码的传承; 2.传播技术变迁的逻辑: ·克服时空障碍,让人们能够了解更加遥远(时间和空间)的信息; ·模仿和虚拟,制造出更加让人信服的虚拟形象和空间。 3.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理解传播技术的两个入口。 传播技术(媒介)何以成为 文化研究的关键词 1.文化研究的主旨之一:文化的范畴(对文化的关注)从精英(高雅)文化转为大众文化;所以“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日常的”; 民众也是推动文化进步的力量。“伯明翰学派”的关注对象。 2.二次大战后西方社会文化的转型;“五月风暴”的颠覆性作用,“后现代理论”的繁盛土壤; 3.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适,福利国家的兴起,民众力量的增强; 4.作为社会动力因素的传播媒介: 信息传递的普遍化,大众化,人们认知社会的能力增强; 信息表达渠道的通畅——公共领域(舆论监督)的形成; 人际交流的繁荣——地球村的形成。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内容 广泛涉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始终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其研究方法最初受美国传播学研究影响,但在霍尔领导时期,吸收了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的观点,转向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分析。 代表人物霍尔等人的草根意识。 印刷术与文化启蒙 识字成为普遍化的现象,《圣经》普及的革命性意义; 文字的用途被大规模地扩散了: 文字和理性的连接,文字区隔了一个成年的世界和儿童的世界——《童年的消逝》 文字成为“符号学”的基础,建立了能指与所指的对立,进而有所谓本质与表象的对立,进而形成了西方社会所谓的“两个世界”的理念基础 印刷术(书籍)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众文化(1) 通俗文学的诞生:中国《三国演义》、《红楼梦》,英国的维多利亚小说,狄更斯的意义;琼瑶作品在中国的两次火爆。 文学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的矛盾在印刷术的时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化解:知识分子被公认的精神领袖作用。 印刷术(报纸)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大众文化(2) 印刷术促进了现代新闻业的诞生和发展; 欧美大众报纸成为新形态的大众文化,黄色新闻的泛滥第一次展示了大众文化在“伦理意义”上的尴尬 黄孩子(yellow kids)、 报业大王普利策与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的典型特征 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 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 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采用易于引起歧异的标题和版式 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 报道内容流于肤浅 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 (赫斯特挖普利策的墙角) 黄色新闻的中国表征 都市报“三无”新闻的泛滥; 网络新闻“娱乐至死”的极端; 黄色新闻第一次展现了大众文化的 一个为人诟病的特色 通俗——媚俗——恶俗 “俗” 信息传播和商业联系在一起 精神生活成为广泛而普遍的社会需求,文化成为可以生产、流通、消费的产品。 电子信息传播与艺术的大众化 ——娱乐话题的提出 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广播、电影、电视媒介的诞生和勃兴 人类对信息传播的两大需求满足得到了巨大提升:电影发明和发展的两条线索。 电子传播技术对艺术的冲击 复制导致:韵味的消失,艺术独一无二性的消失,艺术和日常生活界限的消失,艺术仪式功能的消失 媒介技术与商业的结合 技术开发——满足需要——商业动因 有效的技术=赚钱的技术 技术促使艺术的“俗”化。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艺术的批判:阿多诺对音乐拜物教的批判、弗罗姆对电视病态人格的批判、马尔库塞对“单向度人”都批判。 媒介技术自身的调整: 电子媒介技术和新艺术范式 电影艺术:新的叙事艺术;娱乐化和深度的两级分化。 电视艺术:新的兼容艺术; 摄影艺术:新的模仿艺术。 人类纪实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不断被拓展。 媒介技术——艺术范式——意识形态 电子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将意识形态变成意像形态(imagologie))【米兰·昆德拉:《不朽》】 媒介技术促进意识形态作用的发挥 1.符号的感性功能; 2.符号的证实功能; 3.专业的信息工作者“专业主义”的幻像:现代社会的风险与信任。 伊恩·昂:观看《达拉斯》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 《豪门恩怨》何以风靡全球: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 数字传播技术与艺术的终结 以假乱真的仿拟技术 作为仿像的艺术 比真实更加像真实的符号形象 艺术构思: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艺术的功能:指向未来,营造另一个世界 费希特:两个世界 艺术——可能的世界——应该的世界 数码技术:艺术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无需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