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养生抗衰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养生抗衰研究

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养生抗衰研究   摘要:中医学关于养生之道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巍然耸立于世界东方之林,放射出灿烂耀人的智慧光芒。   关键词:中医学 保养精气 养生 调节饮食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14-02   中医学关于养生之道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巍然耸立于世界东方之林,放射出灿烂耀人的智慧光芒。   一、保养精气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的基本物质,它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为“男女媾精”所成,所以又称先天精气。人的生长、发育、壮盛和衰老都与此精气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精能化气,人出生后此精藏于肾内,须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补充,故《黄帝内经》又称此精气为肾气。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由此可见精气(肾气)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何等巨大。所以,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精气,使精不妄耗、保持充满,这样便可增强人体机能,使精、气、神饱满,从而达到祛病强身、抗衰延年的目的。   保养精气,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使七情六欲尽量保持平和外,最重要的就是节制情欲、避免房劳。中医养生学说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精能化气,气能生神,精满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体健,体健则无病。道家全真教也以“全精、全气、全神”的“全其本真”之意来为教派命名,皆在保全人身三宝和炼养人身三宝,从而达到“我命在我不在天,炼成金丹亿万年”的终极理想主义追求目的。这三宝之中,精是基础和根本,无精则气、神无从谈起,精亏则疾病丛生,甚而短寿夭亡。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八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延年却病笺》谓:“故养生之方,首先节欲。”《阴符经》谓:“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摄生三要》谓“元精在体,如木之有脂。神依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覆渊。不知持满,不能保啬,所生有限,所损无穷,未至中年,五衰尽见,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者,务实其精。”   二、调节饮食   圣人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人之在世,饮食、男女之事不可或缺。男女之事,已在“保养精气”一节中做了简单论述,此节专谈饮食。   俗云:“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气血津液生化的源泉。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其精气禀受于父母,称为先天精气:脾为后天之本,其精气主要来源于饮食,称为后天精气。而从饮食中所得的五谷精微之气(后天精气)又反过来充实和促进先天精气(肾气)的生化机能。如果饮食不当,则势必影响到先天肾气的正常活动而使人体出现各种疾病。因而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对饮食五味的调节,认为这是养生延年的主要方法之一。《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若能节制饮食,调和五味,则身康体健,得享天年。如果饮食无节,五味过偏,寒温失调,则五脏俱损,百骸皆病,过早衰亡。是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味归形”、“味伤形”之说。清代医家汪昂在《勿药元诠》中亦云:“成味能泻肾水,损真阴:辛辣大热之味,皆损元气,不可多食。”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饮食五味应尽可能地调和得当,不可偏食或久嗜“五味”中之数味,以免生疾患。同时,还要根据五脏的生理、病理等具体情况注意五脏对五味的各种宜忌。正如《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谓:“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成: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