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期间,周恩来向薄一波提出如下一个问题:“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薄以敬重而机敏的口吻回答说:“总理,您是老领导了,又与他们相识甚早,您看呢?”经过一番相互推让后,周恩来才胸有成竹地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俩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是‘举重若轻’,伯承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薄一波表示完全赞同周恩来的看法。 接着,周问薄:“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未等薄回答,周就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从愿望上讲,我更喜欢小平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中常常是‘举轻若重’,这也许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 实际上,毛泽东的工作方法或政治风格恰好与邓小平一样,属于典型的“举重若轻”,并与周恩来的“举轻若重”形成明显的对照。金冲及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我读过不少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各种会议上的讲话记录和文章,有一个感觉,就是毛重在统筹全局,提出大政方针,那真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而周的讲话和文章更多地给我的感觉是细致周密,入情入理。所以一般说来,毛泽东确实是更多地在把握大的方向,拿大主意,而周恩来更多地负责执行和落实。” 毛泽东具有十足的“领袖”气质和才能。他早年就显示出气魄宏大、无所畏惧的精神品格。“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禾弟米”,出言有九天俯视之慨。他常常把一些大事说得很小。有位外国政治家认为打原子战争,人会死绝的。毛泽东与之展开辩论,说“极而言之,死掉一半人,还有一半人,帝国主义打平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化了,再过多少年,又会有二十七亿,一定还要多”,“每天怕战争,战争来了你有什么办法呢?”宏大的气魄和胆力使毛泽东在战略问题和重大问题上善主决断,特别是在一般人视为畏途的事情上敢于“冒险”。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攻占延安。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向何处去,成了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蒋介石的意图就是要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赶过黄河,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的目的。毛泽东对蒋的意图洞若观火,因而坚持在撤离延安后必须留在陕甘宁边区,牵制胡宗南部二十几万大军,使其不能东调进攻华北,同时在政治上鼓舞各解放区军民的士气。然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让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又无疑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反对者也大有人在。但毛泽东“举重若轻”,力排众议,坚决不过黄河。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也是毛泽东书写自己人生篇章中的“得意之笔”。 当然,“举重若轻”并不等于鲁莽从事。毛泽东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敢于“冒险”,正如他起草的党内《通知》中所说,陕甘宁边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余地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 他充分预见到这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将要起的作用。所以他坚持留在陕北,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英明决策,是有胆有识之举,并非如有人所说的是盲目的冒险行为。 毛泽东的“举重若轻”,除了气魄宏大,善主决断之外,还突出表现在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大事、抓中心、抓关键、抓主要矛盾上,力戒在细节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认为把主要的东西抓住后,其他枝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他的思维呈现出明显的简约性特征。在中共七大上,他特别关注东北问题,认为“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毛泽东可谓是目光远大,他突出东北这个关键,未雨绸缪,在那里打下扎实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来辽沈战役乃至整个战略决战的胜负。新中国成立后,他关于“不要四面出击”的政治方略,也很好地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特点。 毛泽东的特点是“大”。他善于规划某种事情的基本轮廓和主要原则,而把细节留给办事人员,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在军事斗争中表现得尤为显著。1947年5月4日,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场的电报中说:“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两种可能性。”“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此次胡宗南以31个旅攻入只有人口150万之陕甘宁边区,集中11个旅,有时10个旅,有时9个旅成一横直四五十里之方阵,使我无歼敌机会,我们即……对集中之敌置之不理,而集中全力打敌后路,使敌完全陷入被动地位。可作你们的参考。所不同的山东地区较狭,你们兵力甚大,转移不易,自应因地制宜,一切望按情况决定。”5月12日,毛泽东在电报中又说:“敌5军、11师、74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s118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