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苏轼“无为”书法观.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无为”书法观

苏轼“无为”书法观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他诗词、文章、书画俱佳。于文学位列“唐宋八大家”,于书法执“宋四家”之牛耳。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可谓知之甚深,对于其书法特征及学书轨迹有一段妙论,其言曰:“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又说:“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   这两段话,基本上概括出苏轼从早年到中年直到晚年的书法变化及其特点。这些前代的书法大家,都对苏轼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影响颇深。颜真卿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雄健豪迈之气以及颜书丰腴雄媚的笔画、端庄厚重的结字、大气充盈的章法,苏轼都能用心采撷。   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东坡书世谓出于颜,细观其转折顿挫,实本《圭峰》,《姑熟帖》内《归去来辞》转折皆然。”可以看出颜真卿其人其书多方面地影响了苏轼的书艺。黄庭坚也曾有评:“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此外,徐浩、杨凝式、李邕等人的书艺,也是苏轼书法的渊源。苏轼曾有诗云:“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可见苏轼对徐书很有研究。早年、中年写的有些字,风格与徐浩接近。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说:“东坡于少师(指徐浩),神似非形似,观其笔势,殆可伯仲。”   对于杨凝式,苏轼说:“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雕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馀,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故苏轼能从杨书中仿其欹侧之势而取其态,得其跌宕雄杰之致,汲其萧散古雅之趣。   苏轼既向前代名家学习,对于当代书家也常留意。他对欧阳修很钦佩,多有触悟,曾说:“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文忠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眉丰腴,进趋晔如也。”   他也赞赏蔡襄,说:“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苏轼分析蔡氏书学模式也即是他自己学书的路子。苏轼自况:“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   其他如王安石、黄庭坚、米芾、秦观等,苏轼同他们都有过书艺上的探讨交流。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两人堪称知音,常常探讨书艺,一次,苏轼说:“鲁直近字里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则说:“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两人相与大笑,以为深中对方之“病”。   苏轼的书法思想,或谓集儒、释、道于一身而又出己意,但是可以说是主要建立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基础上。   在他看来,无为首先是无形。他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他认为,书法创作是一种通过寓心而达到忘忧的娱事,笔墨的痕迹也只有依托于具体的有形状的字才能表现出来,但是有形状就会有弊病。能够不借助于外在的物象而将修养自守于内心,这是圣贤的高雅情致,而非常人所能及,也只有颜渊这样的圣贤才能做到。   其次,他认为无为即无法。正如他在《石苍舒醉墨堂》诗中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在《次韵子由论书》诗中亦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可见,苏轼要求在书法创作中摆脱“法”的桎梏而求“意”,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然天成的境界。苏轼的这种力倡直抒胸臆,信笔所至的看法正是来自于老、庄要求摆脱拘束,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在他看来,书法既求寓意,就不必矫揉造作。因此,他赞扬张旭的草书“颓然天放,略无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颓然天放,自然需要不守成法。他在论述用笔方法时也说到“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可见,他激赏的正是这种“无法”。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无法”呢?苏轼在评论草书时给出了答案,他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乃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在他看来,书法作品既然是自我心灵的坦露,又何必刻意做作呢?创作之初,不要想着一定要写好,这样反而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否则,还没写,就背上了包袱,怎么能落纸云烟?因此,苏轼自谦又自负地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自出新意,是一种抒写自我的意趣;不践古人,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造。苏轼的书法确实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遨游,信手遣兴,显其天真烂漫。“有意于学,此弊之极”,“无意于佳,乃佳”,从这种对比性的语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轼所标举的旷达淡泊的审美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