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仁生儒家“生生之学伦理情怀
仁生儒家“生生之学伦理情怀 [摘要]“生生”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为“仁生”。“仁生”可追溯到远古神话之传说以及《尚书》对“生生”的认知,而《周易》奠定了“仁生”伦理情怀之基调。此“仁生”伦理情怀体现在儒家看待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历程的一系列观点之中,展现出根本性、共生性、积极性等特质,其对当今社会人之生命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仁生 生生之学 伦理情怀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5-0041-06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四时代谢,万物生长本是自然界之寻常现象,儒家却从中得到生生不息之生命意蕴的切身体悟,并将这种体悟融入到宇宙、人生乃至日常生活的解释之中,形成了极富生命特质的“生生之学”。那么,何谓“生生之学”呢?《广雅》日:“生,出也。”《说文解字》曰:“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生”之本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而我们探讨儒家“生生之学”则不拘泥于本义,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创生、养生、护生、成生、贵生、圆生”的完整生命历程。此“生生之学”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之为“仁生”。 一、儒家“仁生”伦理情怀的理论溯源 人类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有其可追溯的理论源头,中国古人对“生”之重视早已有之。在远古混沌初开之洪荒时代,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正如韩非子所描述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五蠹》在如此不利于生命生存的境遇下,“有巢氏”、“燧人氏”二位圣人为人民兴建房屋、改善饮食,呵护来之不易的生命。这份对生命的关怀自然深受众人拥戴。另外,在古代先民为捍卫生命尊严而与自然进行殊死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诸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神农尝百草”等,这些是朦胧的神话诗意笼罩下珍视生命、注重生命创造力之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而“生生”二字最早见于《尚书?盘庚》:“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这是商王对大家的劝谕,建议大家到新开辟的土地上安居,以求得繁衍生存。同时,盘庚也明确申明自己的政治原则:“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尚书?盘庚》)借此表明自己不以商贾为业,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供养生命的坚定立场。因此,他提醒属下:“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尚书?盘庚》)此三处“生生”显然关注的是农业社会条件下部族之生存繁衍。如果说远古神话对“生生”的认识尚处于蒙昧之非自觉状态的话,《尚书》对“生生”的认识则开始了部族关系下的自觉认同。而真正奠定“生生”之生命基调的是《周易》。 “生生”是《周易》之核心理念,包含了其对整个世界的生命性解释。《周易》里的基本解释原则是“援天道证人事”,效法天地,取法自然,诚如《易传?系辞下传》所言:“古者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在《周易》看来,大干世界都是大化流行的生命现象,遵循“阴阳之道”不断伸展开来,“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辞上传》)。人间社会伦理秩序也无不由此道衍生出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如此,则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样,《周易》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传?系辞上传》),展示了一个天、地、人相融共处,人与天地自然共同遵循同一生命法则,生命相互证成的和谐景象。对这种生命景象方东美先生曾这样描述:“时间创造化育,生生不已,象效天地大生广生之德,适以表现生命之大化流行,澈上澈下,旁通弥贯。在全幅时间化育之领域中,宇宙生命广大无限。就代表时际人之儒家心灵眼光看来,宇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生机,无一刻不发育创造,而生生不已,无一地不流动贯通,而??无穷。”如此,生生不息的生命基调在《易》中确立起来。《易》又指出“天地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谓盛德”,如此“易道生生”就不仅是宇宙间的生成法则,更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