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育思想“和”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音乐美育思想“和”论

中国古代音乐美育思想“和”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涵义丰富的哲学概念,其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等领域。传统文化认为,“和”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系统研究探讨音乐美育思想中的“和”对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始歌舞与“和”的观念萌生   在原始社会中,万物有灵的巫术观念支配一切,行巫代表原始人的精神生活。“巫”在甲骨文中就是“舞”字①,东汉许慎《说文》中认为,“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也。”②因此,原始歌舞与巫术图腾、宗教祭祀乐舞实在是紧密相连,难分彼此。揭开神秘的宗教面具,我们就可发现,原始歌舞中不乏“发扬蹈厉”③的粗犷形象,集中宣泄着初民的狂热情感,“所以它才不是偏重于灵魂超脱的宗教,而是与感性存在密切相关的‘艺术’”④。原始歌舞成为当年覆盖面最广,吸引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社会美育活动和精神生活方式。集体审美感受的积淀,催生了“和”的观念萌芽,促使部落联盟首领初步认识到“乐”的重要意义。《尚书?尧典》中记载:“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⑤以上文字通过诗、歌、声、律相互关系的揭示,对音乐作为声音艺术的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体现了我国原始末期关于音乐之“和”的朴素观念。同时,也反映原始末期统治者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认识到音乐美育具有陶冶情性的作用;相信通过音乐的“和声”效果,能够获得神的佑助,保持现世人生的和谐秩序。   二、 “三代乐教”与“德、和”的提出   文献记载,夏代创作有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大夏》,共九个乐章,规模宏大。其所以能如此,与夏代统治者建国之初,通过音乐推行德的教育,巩固其“善政”不无关系。夏初,曾大力提倡“歌”与“和”的“乐教”。禹曾说过:“德惟善政……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伪古文尚书?大禹漠》)⑥认为只有这样恩威并用,尤其通过九歌感化国民,才能使人不致变坏。   殷商时代的乐教,一方面继承夏代“明人伦”和“礼乐以造士” (《礼记?王制》)⑦的传统,在学校和宫廷中乐教活动仍然存在着;另一方面沿袭原始遗风,巫气笼罩。以青铜饕餮为代表的兽面形象,逐渐占据殷族审美观念的中心位置,给人以非和谐的狰狞恐怖之感。这种非和谐的审美观,对殷商音乐特别是后期音乐不能不发生影响。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很难从有关殷商文献中捕捉到音乐美育和谐思想的信息。   西周的乐教,代表了奴隶制鼎盛时期最高文化成就,呈现制度化、系统化和目标化的特点:   1.实行“礼乐交错”的美育制度。西周礼乐教育是以乐教为中心,美育为特色的教育。《礼记?文王世子》道:“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于怿,恭敬而温文。”⑧在周公等统治者看来,教育培养途径应是内外双修,礼乐兼容,二者既分工又合作,通过感性形式(乐的声音节奏和礼的仪态服饰)以使人愉悦的方式,完成人性建构。   2.乐教内容和形式系统。西周的礼乐教育,除了在学制上做出安排,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外,还对乐教目的和任务,内容和形式做出系统规定。《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中明确规定了大司乐的职责,担负着管理学校以及聚合贵族子弟进行乐教的任务。教育内容和形式有:“以乐德教国子:中(通“忠”)、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护》、《大武》”⑨。“乐德”、“乐语”、“乐舞”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看似各自独立,实有内在联系。“据修海林《周代雅乐审美观》中记载,(周代)所行的歌舞、诗乐,目的都是为了求‘和’,求‘和’方能至‘乐’(lè)”⑩。   3.乐教的目标:“教国子”与“教之和”。西周乐教,一方面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教国子”的育人政策;另一方面着眼于长远,使国家、人民长治久安,提出“以六乐防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的思想。   三、“和同之辨”与儒家“中和”音乐美育观   据《国语?郑语》记载,公元前773年,周太史伯在与郑桓公的一次谈话中,针对周幽王“亲小人远贤臣”的昏乱腐朽政治,进行了猛烈抨击。史伯认为幽王是犯了“去和而取同”的错误。他从生产角度,强调“和”的重要:“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在这里,“和”是指不同事物的谐调或对立物的统一。在生产领域,只有不同事物的配合交织,相反相成,才能造成新事物繁衍生长。“同”是指单一事物的重复叠加,看起来没有差别,那就只能丧失活力,不可能产生新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