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家小银行停业风波
一家小银行停业风波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相对于其他资本主义经济组织而言,新式银行业的产生较晚,但却呈现出后来者居上的良好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897年5月中国通商银行成立起,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全国共有390家本国资本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设立,其中有226家停业倒闭,实存164家;而且在这40余年间,每年的实存银行家数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从未出现过负增长。 不过,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道路颇为曲折,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各种金融风潮也频繁发生,本国金融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风险和经营危机。在近代中国银行业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突出现象,即一方面有大批银行设立,另一方面又有大批银行停业倒闭,并先后于20年代前期和30年代中期酿成两次停业倒闭的高潮,呈现出相应的发展高峰与低谷,从而形成了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 近代中国银行业为何会出现大量停业倒闭的现象,并诱发出一定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其生成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既有宏观层面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考察,除了长期缺乏健全的中央银行机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的制度供给整体不足、国内社会政局始终动荡不安等外部因素外,部分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更是一大主因。 作为一种特殊企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或是内控制度不力,出现明显的资金漏洞,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在经济增长阶段,银行获取利润相对较为容易,这些管理上的弊端往往被掩盖起来,一般不会导致银行的停业倒闭;一旦经济走势逆转,银行经营难度加大,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便会集中暴露出来,进而危及到自身的安全。在近代中国,银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停业倒闭通常包括金融投机失败、应付挤兑不力、资金周转失灵、经营亏损严重等几种情形。 就金融投机失败这种情形而言,近代中外各国的金融市场向来投机成风,且经久不衰,而银行历来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且失败者居多数。在这些因金融投机失败而停业倒闭的银行中,有一家名为上海正义商业储蓄银行的小银行因存款清偿问题曾经引起过一场风波,最后酿成官司,通过法院裁决才得以解决。风波虽然平息,但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企业组织及法律制度问题却是令人深思的。 投机失败 事情还须从头说起。1927年旧历正月间,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地处上海市华界的南市繁华地带,“上海正义商业储蓄银行”挂牌开业。银行规模不大,额定股本50万元,实收25万元,以叶鸿英为董事长,朱嘉瑞为经理。 提起叶鸿英其人,在上海金融界也是小有名气,他以经营海味产品进出口贸易起家,逐渐积累了大量资财,成为沪上巨商。后又转战金融业,此前他先后参与创办了华大商业储蓄银行和正利商业储蓄银行,并在多家钱庄拥有股份。以他与王宝仑等人创办的正利商业储蓄银行为例,该银行于1920年开业,有股本50万元,总行设在南市,另在北市设分行,专营商业往来及抵押放款,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到了1925年,却不知何故,突然对外宣称不愿继续经营而关门收歇。歇业后所有放款全部如数收回,全部存款也如数发还,股东除股本外,还分得红利三分。这样的善后处理结果在当时的停业倒闭银行中是不多见的,因而为社会各界称道。自此,叶鸿英沉寂了一段时间。 两年后,叶鸿英重操旧业,东山再起,继续干起经营银行的老本行来。不过,对于再度出山的叶鸿英来说,如今已是事过境迁。上海正义商业储蓄银行开业后的几年,经营颇为不顺,业务进展迟缓。至30年代以后,在全国各地资金开始急剧汇集上海、多数银行的存款大幅度增加的期间,该银行却仍不见起色,1930年年度的存款总额勉强只达到50余万元,仅为实收资本的两倍;其他各项贷放、投资业务更是不尽人意,银行已经开始出现亏损,股东的红利分配恐怕也会落空。眼见着多数同行们生意兴隆,赚足了钞票,叶鸿英实在不甘心,苦苦思索扭转企业经营困境的良策。 这又谈何容易。已在商场打拼了大半辈子的叶鸿英,虽取得过不俗的业绩,但他毕竟只是一个传统的旧式商人,做生意只凭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不谙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之道,缺乏创新意识。银行则完全是一种资本主义新式企业,依据股份公司制而设立,创办者大多为归国的留学生,他们掌握了现代财政和金融理论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内注重加强企业管理,对外积极开拓业务,将各自的银行办得风生水起。 例如,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光甫回国后,先在官办的江苏省银行、中国银行任职,却不安于现状,遂于1915年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实收资本仅10万元,被时人讥为“小小银行”,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短短十来年便一跃成为上海民营银行业的“翘首”。反观叶鸿英,他一贯老成守旧,不思进取,完全按照自己过去投资钱庄的一套办法来经营银行,特别是在遭遇困境之时,既不努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