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泰山崇拜和东岳泰山神的形成
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 【内容提要】崇山理念与山岳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由山岳崇拜发展而成的山岳神灵构成了 中国信仰文化的独特现象:五岳崇拜及其巡守、封禅仪典。本文以东岳泰山为研究对象 ,具体探讨了泰山崇拜的形成、封禅仪典的内涵,尤其是对泰山神的人格化历程进行了 详细的考证。
【关 键 词】山岳崇拜/巡守/封禅/泰山神
【正 文】
山岳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泰山崇拜则可以作为中国山岳崇拜的代表, 从多方面窥见中华民族山岳崇拜及其山神信仰的本质。其中,由山岳崇拜所形成的一系 列仪式性信仰事象则是民俗学者特别予以关注的内容。
一、山岳崇拜与帝王巡守
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自然是宗教的最初的原始对象,这一点是 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注: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2.)山岳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最初的宗 教意识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泰山崇拜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先民山岳崇拜的起源,最迟不会晚于以农业为主的仰韶文化 时代(距今约六千一百年至四千四百年)。(注:詹鄞鑫.神灵与祭祀.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1992.66.)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便出现有多处对于大山崇拜和祭祀的 记载。卜辞中,山神很多,并且出现了数山合祭的现象。(注:参见詹鄞鑫.神灵与祭祀 .“殷代的山川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7.)周代是我国礼仪制度开始 完善的时代,也是对于山岳祭祀礼仪制度化的时期。首先,在周代,人们对于山岳崇拜 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认为山川是神灵,倘若不认真祭祀就会带来灾祸:“山林、川谷 、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注: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祭法第二十 三.北京:中华书局,2001.670.)“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1775.)“山有朽坏而崩, 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980.1901~1902.)其次,在山川祭祀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宗周 与诸侯祭祀的山川各不相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 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注: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王制第五.北京:中华书局, 2001.173.)周王在名义上拥有天下,而诸侯只拥有自己的领土,因此,周王可以祭祀天 下所有的名山大川,诸侯只能祭祀自己领土上的山川。另外,春秋战国时期,在大一统 观念的影响下,周人在中央四方九州各选一座名山,称为“五岳”、“九镇”,同时, 又选四大川与四方配合,称为“四渎”。不过,五岳作为一种制度的确立还有一个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直到汉代,五岳制度才成为定制。(注:在《尚书·舜典》中,已有 东南西北四岳的记载。对此“四岳”,另有史书记载说,尧时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 管理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此 四岳不是山名,而是主管方岳的官吏职称。在《礼记·王制》中出现了五岳的说法,但 没有明确说出是哪五座山。《尔雅·释山》对五岳有两种解释: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 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邵晋涵《尔雅正义》又说:“冀州之霍山 ,与泰衡华恒嵩高,汉初相承为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汉书 ·郊祀制》载,汉宣帝神爵元年(61年)颁发诏书,确定以东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天 柱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河北曲阳)为五岳。至此,五岳制度成为定制。其后,又改 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也成定制。明代开始,又把北岳改为今山西浑源的恒山。对 于五岳,顾颉刚先生在其《史林杂识》一书(中华书局,1977年)中认为:“四岳者,姜 姓之族之原居地,及齐人、戎人东迁而徙其各于中原,是为西周时事,为民族史及地理 志上的问题。五岳者,大一统后因四岳之名而扩充之,且平均分配之,视为帝王巡狩所 至之地,是为汉武宣时事,为政治史及宗教史上之问题。”)
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其称呼最初见于《诗经·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 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注:十三经注疏 ·毛诗正义·鲁颂.北京:中华书局,1980.671.)这也是最早见诸于典籍中对泰山高 耸雄伟感受的记述。在后来的典籍中,泰山还被称作“岱”(岱山、岱宗),如“海、岱 惟青州”(注: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禹贡.北京:中华书局,1980.147.)、“河 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注: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职方氏.北京:中华书局 ,1980.861.)。《说文解字》:“岱,太山也,从山,代声。”(注:许慎.说文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