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下唐·德里罗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批评下唐·德里罗研究

生态批评下唐·德里罗研究   摘要:生态批评是当今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而德里罗是当今美国文坛的重量级作家。以生态批评的深层视角对美国作家德里罗的创作进行深入分析为探究当今社会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批评,德里罗,消费   1.生态批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生态主义”兴起,人文学科开始了“绿色运动”,生态文化和生态批评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出现的。作为文化术语的“生态批评”最初由威廉-罗依克特在1978年发表的文章《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提出,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91年语言学会主办的题为“生态批评:文学研究的绿化”的研讨会和1992年创办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及1993年创办的《文学与环境的跨学科研究》等相关刊物的诞生,标志着生态批评学派的逐渐形成。1996年切瑞尔-格罗特菲尔蒂、哈罗德-弗罗姆编《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和劳伦斯-布依尔的《环境的想象》的出版使得生态批评终于有了自己的理论纲领和美学原则,并不断走向成熟的体系构架。关于生态批评运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早期的生态批评家强烈反对现代文本性理论,并认为生态批评的核心任务是要强调文学应该使读者重新去与自然“接触”。第二阶段的生态批评的发展表现为所有形式的话语在原则上都可以充分地成为“环境”的符号;“环境危机”是一种全面的文明世界的现象;生态批评的任务在于要灌输人类存在的“环境性”意识。第三阶段的生态批评则主张不仅是对环境文学的批评,而事实上它正在发展为一种文化批评。   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事实上中国学界早已超出了“接受”的范畴,而更趋向对话和重构,2000年,苏州大学的鲁枢元便出版了《生态文艺学》。曾繁仁在他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指出生态存在论哲学观是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学术思潮。王诺的《欧美生态文学》则是国内第一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专著,对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他著作还有张皓的《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余谋昌在《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张全明和王玉德的《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和徐恒醇的《生态美学》等。2002年2005年分别召开了“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和“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唐?德里罗   德里罗(Don Dellio,1936-)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迄今已出版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和三本剧作,以及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并先后获得包括哥根哈姆奖、美国全国图书奖、福克纳小说奖等诸多文学奖项。从其第一部小说《美国志》(Americana,1971)到《白噪音》(White Noise,1985).再到《地下世界》(Underworld,1997),德里罗对美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进行“文化审判”,被誉为“最犀利的千禧美国的文化解剖家之一”(Duvall,2000:6)。2003年3月31日,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上发表了题为“单行街”的文章,评论德里罗(Don DeLillo)的小说《大都会》(Cosmopolis)。“尽管他一贯是个概念作家,他笔下的人物都十分聪明,但他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叙事能力,耐心描绘着事物的表面,小说充满着人物性格的真实细节”;在冰冷的表面上点缀了“家庭情感和社会礼仪”。英国《卫报》的文章认为这是品味的斗争,因为两位作者来自不同的风格阵营。他认为“小说中到处是不可信的迹象”。更大的问题在于,“在这样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小说中,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德里罗的作品在中国也引起了关注,从2002年至今很多学者对其作品进行了研究:朱叶的“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评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5期);杨仁敬的“作家通过语言构建自我――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唐?德里罗谈小说创作”(《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范小玫的“德里罗:‘复印’美国当代生活的后现代派作家”(《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张杰,孔燕的“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上帝是拟像――唐?德里罗《白噪音》的后现代仿真解读及周敏的“冷战时期的美国‘地下世界’”德里罗《地下世界》的文化解读”(《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等等。   3.生态批评下唐?德里罗研究   在当今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时刻,如何构建健康的生态消费意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生态批评为理论依据来完整分析唐?德里罗及其作品中的环境危机与消费意识,以此来唤醒并构建积极健康的生态消费意识观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生态批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流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