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汪氏家族迁徙与商业活动.doc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徽州汪氏家族迁徙与商业活动

徽州汪氏家族迁徙与商业活动   笔者曾在《徽商及其网络》一文中,以网络分析的视角对徽商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加以考察;本文拟通过对徽籍汪氏的个案分析,对这一互动关系加以更清晰的勾划,选择汪氏做个案研究的理由如次;1、“新安郡望首汪”,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更具典型性,2、徽州汪氏诸多分支均可归为隋末第44世汪华和他兄弟门下,谱系源流清晰,便于研究;3、现存的汪氏族谱数量最多,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笔者根据汪氏族谱所提供的资料,拟就徽州汪氏的族源、汪氏家族从唐代至民国的迁徙及其商业网络、汪氏商人与中国社会互动的特点等问题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汪氏家族的起源   在众多的汪氏族谱中,其族源及最初移居江南、徽州的记载,互有歧异。   关于始祖有二说:(1)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此人被视为汪氏始祖。(2)汪姓起源于夏代的汪芒之地,而汪芒即今之浙江湖州。   关于迁徙至江南的时间及经过有一说:(3)汪姓第31代的文和为汉代龙骧将国,任官会稽令,始到江南,因爱会稽的山水,遂定居于严州(今浙江淳安)。文和被某些族谱视为江南汪氏始祖。   关于迁徙徽州之始有五说:(4)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5)文和定居于“歙州黄墩”。(6)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7)汪氏第41代的叔举任南齐的军司马而迁徙至“新安”。(8)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   以上8说.关于文和的三说显然有误,龙骧将军之设是晋代的事,汉代根本没有此职。关于汪氏家族起源的两说,也是自相矛盾的。我想后世汪氏各种族谱的编纂者中,肯定已有人发现了这些错误和矛盾,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加订正,仍将关于汪氏起源的两说及龙骧将军写进族谱大事渲染呢?其理由只能作如下解释,即族谱编纂者们最关心的并非是正确记载下的事实,而是要加强明清以来汪氏族人的“认同(Identity)”。Identity不仅有“共同族源”的意思,还有确认家族“现在”的身份,以达到团结、维系整个家族的意思。最早的族谱编纂者在历代的史书中寻觅“汪”字,结果在鲁成公次子的名字上找到,于是鲁成公次子就成了汪氏族人“认同”的“共同族源”。笔者认为第(2)说较为可靠,即汪氏家族并非是由江北迁往江南的客家,他们是江南土著,是浙江北部的越人后代。隋末起兵保障乡里的汪华是土著汪氏历史上的地位最高、也是为徽州汪氏各支所“认同”的共同的、久远的、实在的始祖。至于汪华一代之前的祖先的某些说法,则可能是族谱编纂者们依据了不久前的某种程度的事实,再加上自己的创造绎衍成的。例如,汪华的祖先系由会稽移居新安之说就可能是事实。又如,在隋末追随汪华并自称与其是同族者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有自湖州迁北方再返江南者的后裔。虽然这些仅是笔者的推测,不过即使仅从第(3)种明确有误的说法来看,关于徽州汪氏家族本来就居于江南的推测还是可信的。本文对汪氏的考察自汪华始。   二、由各种族谱考察汪氏家族的迁徙及商业活动   汪氏家族现存的族谱有二类。其一是统宗谱,这从传说中的始祖开始:依序对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个支系作整体的记述。编纂于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是现存于中国、日本的这类族谱中最晚近的一部。其二是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这类族谱为我们考察分支迁徙的原因、定居后的事迹和活动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这类族谱直到民国时期仍在不断问世。以下,根据这两类族谱所提供的资料,具体考察汪氏家族的迁徙及商业活动。   1、《汪氏通宗世谱》   《汪氏通宗世谱》编纂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前后。汪氏44世汪华有九子,世谱记述了他的长于建、次子璨,三子达、四子广、七子爽、八子俊以及汪华之弟开国公等后裔的分支及移居情况。   关于长子汪建的支系,世谱记载有:第48代的士美与其子汪琦都有进士科名。唐代黄巢兵乱之际,第51代的汪踌、汪质分别迁徙到祁门县朴墅与旌德县新建。祁门县朴墅的一支,第65代的汪德移居于县内的大坦,第80代的应逵移居于东流县抄机。旌德县新建的一支,第55代的思立、思明、思聪分别移居于歙县唐模、江西贵溪县、绩溪县坦头;第59代的汪二移居于歙县的泉;其后还有移居他处的。据载,由旌德县新建一支分衍出来的各个支脉中,数歙县唐模一支脉的移居最多,世谱的记载也最详,而且该支有些移居的背景比较特殊。大约自第63代到69代之间,唐模支脉不但在本县内的居住地有21处,在外县的居住地还有:休宁县4处;黟、宁国、太平各县各2处;绩溪、石埭、铜陵及江西省的万年、贵溪诸县各1处。其后在这些新定居地的汪氏还有新的移居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