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年维特和林黛玉悲剧比较研究
少年维特和林黛玉悲剧比较研究 [摘 要] 维特与黛玉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且造成二人相似悲剧的原因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体现在社会环境、个人遭遇、自身性格方面;虽然二者最终都走向了死亡的悲剧性的结局,但死亡的选择与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 维特;林黛玉;悲剧;比较研究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再现了维特从陷入爱情到走向死亡的短暂一生。维特爱上了少女绿蒂,却爱而不得,因而远走他乡,事业上却也不如意。“命运总是安排种种严峻的考验给我。”[1]公使的迂腐让他厌烦;贵族嘲笑他。维特愤而辞去了工作,几番辗转,重回绿蒂身边。可绿蒂已嫁做人妇。爱情的绝望、等级的压迫、世态的炎凉,使得维特最终走向死亡。 此书在德出版后,掀起一股“维特热”。1922年,它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而掀起了一场中国“维特热”。 在《红楼梦》中也存在着一个“维特”式人物,这就是林黛玉。 黛玉来到贾家寄居,与贾宝玉从相知到相爱,最后生死相隔。初见宝玉时,黛玉心想:“何等眼熟到如此!”[2]郎才女貌,原本该是一段佳话,可是贾家封建家长中意的却是宝钗。最终宝玉在众人的哄骗下与宝钗拜了堂,而黛玉也在宝玉大婚当日香消玉殒。 维特和林黛玉二人异国异性,却都陷入了苦恋。所恋之人或罗敷自有夫或使君自有妇:绿蒂嫁与阿尔贝特,而宝玉则和宝钗有“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已宣判了二人的悲剧结局,可维特和黛玉仍痴心不改,在爱情中纠结、痛苦,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悲剧结局。 历来的研究者常将维特和宝玉进行比较,而较少比较黛玉和维特。但维特和黛玉这二者身上显现出多处相似,同时这些相似中又透露出种种不同,耐人寻味。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探讨这两部杰出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悲剧命运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一、悲剧原因的比较 (一) 社会环境的异同: 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命运,这在维特和黛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相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 维特对封建等级制度持批判态度。他在朋友相劝去使馆谋差时说:“我不大喜欢听人差遣。一个人要是没有热情,没有需要,仅仅是为了他人的缘故去逐利追名,苦苦折腾,这个人便是傻瓜。”[1]而在进入公使馆后,维特在一群“整个的心思都系挂在那种繁文缛节上,成年累月盘算和希冀的只是怎样才能在宴席上把自己的座位往上挪一把椅子”的人群中感到压抑与孤独,“他们是如此的斤斤计较等级,无时无刻不在瞅着抢到别人牵头去一步的机会,以致这种最可悲、最低下的欲望,竟表现得赤裸裸的。”[1]在宴会上,维特受到了所谓贵族的轻蔑与嘲笑,他再也无法在这样一个压抑的、以等级来评价人的环境中滞留。 封建制度对黛玉的压迫更明显。黛玉与宝玉本已认定彼此,无奈贾家封建家长却认定宝钗。贾母说林黛玉:“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担待、有尽让了。”[2]可见爱上宝钗的不是宝玉,而是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家封建家长。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子女的婚事讲究父母之命,宝玉本人对于爱情的选择就无关紧要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婚姻毫无发言权,只能被当做牺牲品献给封建制度。 2、社会的冷漠: 维特嘲笑那些所谓的贵族道:“今儿个上帝又降了一个恩惠,好让他们去你抢我夺啦......”[1]人与人之间淡漠相处,抢夺着一切,除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也顾不上。凭着等级来结交,这些都让维特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艰难,感叹:“这个世界上,人跟人真难于相互理解啊”[1] 而黛玉亦是如此。在获知宝玉将娶宝钗后,黛玉疾病缠身,卧床不起。可却无人来看她,紫鹃怨道“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这几天竟连一个人问的也没有”。[2]宝玉亲事已定,黛玉并非是宝二奶奶,众人哪有功夫来关心她?众人忙得喜气洋洋,他们当真不知黛玉此刻性命垂危?喧嚣的喜乐映衬着潇湘馆此刻之悲凉,更加显出众人的凉薄无情,“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2] 3、社会文化环境相异: 维特是德国感伤主义的代表,受到悲观厌世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其如他自己所说的不喜欢听人差遣,不如说他在惧怕与人相处。维特对上帝祈祷:“我只有在你所在之处才得安适,我愿意在你面前来吃苦和享乐。”[1]他渴望上帝帮他终结痛苦,“我上床时常常怀着一种希冀,是的,有时甚至是渴望;不要再醒来了吧!”[1]生活的不幸压在他的身上,让维特喘不过气来,他只愿快点回到天父的怀抱,并能够且始终相信着“到那时将比现在快乐。”[1] 而黛玉是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女子。社会对女子的压迫、内敛含蓄的儒家文化,使得黛玉不能直来直往。内敛、忧郁的性格注定了她的知己寥寥,心事郁积在心,在郁郁寡欢中生存,在郁郁寡欢死亡。 (二)个人遭遇的异同: 维特和林黛玉悲剧也与各自的遭遇密切相关。 1、相似的爱情悲剧: 维特和黛玉都陷入了感情漩涡中不可自拔。维特差佣
文档评论(0)